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发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作用迈上海外发展的新台阶

发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作用
迈上海外发展的新台阶
——在2015年全国施工企业领军人物峰会上的讲话
曹玉书
2015年9月17日
这次全国施工企业领军人物峰会的主题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工程建设企业海外发展迈上新台阶。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全球关注的重要热点,是事关工程建设企业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充分认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体和机制,而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依靠和完善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和打造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与沿线国家共同铸就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和增长点,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经济高位发展周期的重大举措。保持经济高质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事关国民福祉和民族复兴。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化解传统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矛盾,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主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从开放的腹地和末梢变成开放的支点和前沿,化空间和区位劣势为优势,必将通过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等举措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有效输出国内丰裕优势产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拖累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工程建设行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产能过剩的情形尤为突出。产能过剩与否应该是个相对而言的问题。在某个范围、某种环境下是过剩的,一旦突破这个范围,改变一下环境,情况则大不相同。如果我国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境外去,自然会化解国内的产能过剩矛盾。当然,正如学术界所说的,并不是什么样的产能都能转移出去,应该是有优势的生产能力会在境外得到生存和发展。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根本措施。国际经验表明,鼓励企业增加对外投资可以达成经济政治的双重目标。日本1981-1990年10年间,对外投资累计2742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此之前,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海外企业销售额与国内企业销售额之比)仅为3%左右,到90年代初提升到8%左右,2002年达到17.1%,其中电器机械业达26.5%,运输机械业达47.6%。以国际化生产替代单纯出口,即能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同时又可减少贸易摩擦,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经略国际的重要途径。现在讲经略国际,应该有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包括参与和享有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国际分工的利得权等。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深化合作与利益共享,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和尊重,实现经济影响力向外辐射进而促进政治影响力的渗透。也有助于探索和促成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二、施工企业要切实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
一是企业发展特别是“走出去”的政治、外交等大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高层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达成了广泛共识。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与不少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卡塔尔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科威特签署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城”有关合作的备忘录,与俄罗斯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备忘录。提出了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高层达成的共识和签署的协议,为企业在海外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目前,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建设陆续启动。
二是通过勾画“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蓝图,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特别是更好地“走出去”的方向。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明确提出,陆上丝绸之路要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能源资源区块、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骨架。总结为“六廊”、“六路”。“六路”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六廊”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起自江苏和山东沿海,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抵达波罗的海沿岸;中蒙俄经济走廊,起自天津、大连,经二连浩特、满洲里、黑河、绥芬河,通过蒙古、俄罗斯,抵达波罗的海沿岸;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起自新疆乌鲁木齐,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抵达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自云南昆明和广西南宁起,分别经老挝、越南、柬埔寨,连通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也在沿线范围内,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十分密切,是重点方向所在,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建设的进度比较快。“六廊”、“六路”建设必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中央明确地指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方面,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设施建设和港口合作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加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俄罗斯等能源通道建设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
三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一系列合作机制,增强了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中办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正式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开展“一带一路”专项规划编制。开始筹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已经签署,将为相关领域的合作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制度安排。与亚投行同步推进的丝路基金,目前确定的总规模是400亿美元,投资的重点更偏重于产业领域。正在筹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开展前期工作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也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常注重打造合作机制。包括与有关国家完善双边工作机制,细化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案和路线图,并推动共建一批合作示范项目。倡导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使企业在海外发展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权益保障。
四是契合了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我国长于基础设施建设,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能力,特别是在工程承包方面,在全球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统计,我国各地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超过1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超过500亿美元。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10年到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需8万亿美元。以高铁为例,按照各国高铁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5万公里,未来7年内的新增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由此带来的高铁直接投资将超过1.1万亿美元。中国高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成本、产业链、产品线、交货期、高可靠性等优势,一定会大有作为。还有核电、电网、电站及其成套设备,在海外都很有市场而我国又很有优势,前景看好。目前,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开始落地。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揽各种工程项目1105个、新签合同额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三、施工企业要直面“走出去”在海外发展的挑战
在硬件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交通、通信、电网、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资源开发的瓶颈。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亟需“升级换代”。“要想富、先修路”,但修得过早,“大通道”也会变成“大空道”,投资长期难以收回。相反,对方可能更需要建设电站,而且贷款的偿还有保证。
在软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沿线国家间的法规、政策不兼容。二是沿线各国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三是缺乏政治互信。沿线个别国家出于地缘政治原因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存在戒心。在西方媒介的霸权语境下,以及部分国家民族主义情结反弹的影响下,有些国家的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评论出现了负面倾向。如何培育和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和矛盾,任务很重。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对外深陷大国博弈的战场。“一带一路”涉及全球多个高风险地带,是大国角力的焦点区域。地区局势紧张,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及跨境犯罪等问题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集中的问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其沿线所涉及的国家,既有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乱频仍的国家,也有伊朗、巴基斯坦这样次高风险的国家,该区域内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也成为俄罗斯“欧亚联盟”、欧盟“东部伙伴计划”、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大国国家战略的重点,使一些相关国家面临选边站队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对内面临领导人交接、民主政治转型、民族冲突等多重矛盾。“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仍处于政治、经济转轨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突出。这些国家的内部政局不稳,容易出现政策变化的政治违约风险、宗教与民族问题导致的战争和内乱风险、国有化征收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政府违约风险、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与隐性投资贸易壁垒风险、企业合同违约与延迟支付风险、贸易往来中的商业欺诈风险、恐怖主义与有组织犯罪所导致的中国企业雇员与设施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将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中资银行支持乏力。由于中资银行在海外的经营实力、网络和品牌的影响力欠缺,交易对手往往不愿接受中资银行提供的担保及结算手续。中资银行境外网络布局和金融产品不够完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综合竞标价格优势不明显。中资银行支持海外投资的外汇贷款期限多为三至五年,十年以上长期贷款几乎没有。中资银行的商业经营原则与国家战略之间有时存在冲突。中东、非洲等地区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国家往往政治动荡或受美国制裁,经营风险较大,而部分项目又缺乏有效担保措施。
企业走出去面临项目选择风险。一些“走出去”的企业投资方向选择不佳,风险防范不足,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商业制度惯例了解和理解不够,使项目建设遇到重重困难,甚至搁浅。在项目竞标中存在多家中资企业竞相压价和项目建完即走等现象,不仅使项目建设增加成本,减少利润,而且影响实现从工程承包商到境外投资者的身份转换,未能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
四、施工企业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自觉树立海外发展新理念
一是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大战略,秉承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丝路精神,其要义之一就是坚持合作共赢。以丝路精神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各种经济合作模式,都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和共赢。
首先是与当地资本的合作共赢。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民生属性,很多国家希望甚至要求外资与当地资本合作,才能被授予特许经营资格。另外,好的合作伙伴也可以让企业更快速地融入当地,为建设和后期运营带来很多便利。其次是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既是对市场规律的遵循,更是一种能力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有当地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专业咨询机构和合作伙伴等。企业要增强整合各方资源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再次是与同行的合作共赢。中资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要摈弃低价抢标、杀价成风的不良做法,抱团出海。中资大企业要带领小企业出海,小企业要成为大企业的合格分包商。同时,加强与全球同行的合作,发挥各自在技术、管理、专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工程建设行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借力中国因素,主打中国建造,把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创新培育出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从商业模式看,各国对主权债务比例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权担保申请优惠贷款的模式渐遇阻碍。尤其是中东欧国家,欧盟严控债务比例,无法主权担保举债。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使用股权投资、建设相结合的EPC+融资、BOT、BOO、BOOT、PPP等商业模式,满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角度看,要以技术创新,抢占尚由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工程承包高端领域;以管理创新整合海外工程承包的产业链、技术链,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主导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技术标准、运行规则和运行模式。
三是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识,绿色低碳是国际潮流。“一带一路”途经中亚、西亚、北非许多国家,干旱荒漠化等生态脆弱问题严重,都需要坚持绿色低碳,以期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关注清洁能源、低碳建造和新兴工程领域。清洁能源建设是“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而且水电资源、铀资源、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都十分丰富,存在很多合作机会。在传统领域具备较强施工能力的中国企业应积极关注新兴工程领域,比如绿色建造、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荒漠化土地治理、沙漠治理、碳捕捉等。
四是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国际工程项目近年来呈现大型化、复杂化、长期化趋势,工程承包风险也凸显风险大、点多面广的特点。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加强防控。风险管理是对外承包工程的关键词之一。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要着力防范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东道国通胀风险、业主支付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要提高防范意识,进行风险分析;建立风控体系,明确防范责任;制定处理预案,临危沉着应对。利用好保险市场的信用保险,金融市场的远期结售汇、保理、外汇掉期,菲迪克合同中关于价款支付、汇率约定、物价调整条款等风险控制工具。
五、施工企业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由单纯工程总承包向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转型。“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亟需发展资金。传统的单纯工程总承包已经无法满足沿线国家发展需要。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已从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管理能力的竞争演变为企业投融资能力的竞争。过去对外承包工程模式以EPC为主,个别采用EPC+F模式。现在市场对承包商带资、融资、投资需求越来越大,BT、BOT、PPP等集投资、建设和运营于一身的项目大幅增长。参与项目投资成为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资金实力成为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的核心要素。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投资已成发展方向。中国电建就提出,今后海外项目要主动向PPP模式转型,实现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我国政府深谙这个关键,大力、快速地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主体的落地,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又一种融资选择。
从工程承包到投资,跨越很大,挑战也很大。解决好思想观念转变、组织架构调整、管理流程再造、项目管理人才储备等问题,企业自身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得以提高,就如同掌握了开启跨越之门的金钥匙。
二是由工程总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转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投资加建设的模式,承包商不能仅仅关注项目建造期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基础设施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效益。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运营期运营维护的成本支出。只有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性能、经济效益进行科学设计,才能从长期运营中获得收益,才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有利于筹措资金和实现退出机制。
施工企业需要主动做出调整,由原来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向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到运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转型。持续增强企业综合协调能力、资源集成能力,成为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总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产融结合更加紧密的新型服务供应商。如中国通讯建设集团公司,依靠咨询规划、网络建设、运营支撑、股权投资的海外业务“四部曲”战略,成功覆盖坦桑尼亚通讯光缆骨干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中国企业从工程总承包进入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有利于和国内各方面产能相结合,带动更多的服务和产业走出去。规划和设计阶段,可以向世界推广中国标准;建造阶段的采购,带动更多的中国产品走出去;运维阶段,向世界展示中国服务;项目融资过程,促进中国金融和货币的国际化。
三是由“走出去”向属地化工程承包商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和人口众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背景复杂。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需要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根植海外、属地化发展是中国企业适应海外市场的必然选择。可以更快地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得到认同和欢迎;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加强沟通交流,更快地满足东道国法律法规要求,降低经营风险。
中国企业要重心前移,将打造海外营销平台、运营和服务平台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战略举措。在透彻了解当地法规制度、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大培养东道国企业管理人才和工人队伍的工作力度,既解决外派人员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弊端,还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融入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发展,帮助当地社区发展进步。如中国石油建设公司在土库曼斯坦的项目,实行职工本土化,确定中土职工3:7的比例, 下功夫为东道国培养人才队伍, 为当地民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民心相通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工程承包商转型。中国企业海外承包工程,初期以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走出去为目的,项目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比较粗放。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并重的道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速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
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包含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核心环节和劳务、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等支撑环节。我国企业要逐步具备提供包含全部核心环节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整合支撑环节外部资源的能力,实现产业链贯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模大、开放性强、技术复杂性高,需多组织、多部门协同进行创新活动。技术链协同可以跨越任务碎片性、临时性,组织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组织、不同部门协作进行技术创新。在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的基础上,专攻尚由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商占据的咨询、规划、设计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外包施工建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利润空间更为丰厚的价值链高端跃迁。
“一带一路”战略是大时代、大智慧之下的大格局,视野之开阔,气象之多彩,世所罕见,如长风浩荡,必将为中国工程建设企业海外发展起到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工程建设行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其关键是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资源集成能力。核心是实现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根本目的是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国内外市场联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比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依托技术优势,在海外铁路、城市轨道工程市场取得不菲成绩;中国交建加大投入,通过股权收购方式,占领海洋石油装备工程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建筑在海外承建了大量地标性建筑,等等。它们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颇具竞争力,代表了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水平。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