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发布局

开发建设结构:建设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滨海旅游公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开发建设结构。以海南岛及三沙市主要岛礁为依托,加强海上基地、机场航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海洋资源开发格局。

本岛开发区划:

包括“城镇功能区、旅游度假功能区、产业园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乡村功能区”五类。

城镇功能区。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条件较好,应当重点进行集中城镇化的区域,包括各市县的主城区(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

旅游度假功能区。指依法批准的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及其他已经建成的度假区,包括重点旅游度假区、其他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景区景点。

产业园功能区。指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等模式,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的目的。

乡村功能区。指承担乡村居住、生活和产业功能的村庄建设区域。乡村功能区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休闲农业服务等。

基础设施功能区。主要包括省域路网(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海域开发功能区划:

海洋开发功能分区分为海南岛近海海域和三沙海域。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目标:

坚持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统一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全岛同城、区域一体、梯度推进、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为指导,促进两极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及乡村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收入带动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序推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全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城镇和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量预测。按照国家有关规范,预测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084万人,2030年为1268万人。

城镇化水平及规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约887万;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2030年将所有建制镇建成特色产业小镇。

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实施路径:

优化省域各类资源要素配置,突出重点、差异引领,形成以南、北两极一体化发展区为全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核心,以其它设市城市和县城镇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小镇为基础,以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为补充的城镇化实施路径。

两极引领。采取“区域一体”模式,加快发展海澄文一体化发展区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发展区,成为引领全省城镇发展的南北两极。

多点支撑。采取“内涵集聚”模式,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县城镇集聚,提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夯实城市和县城产业基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就地就近。采取“特色引领”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有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改善民居生活、吸引外来消费。支持建设美丽农(林)场,将农(林)场场镇和作业区、生产队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推动农(林)场场部与所在市县镇墟优化布局、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采取“协同联动”模式,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以城镇为基础承载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为支撑驱动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实现城镇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的融合互动。

城镇空间结构:全省构建“一环、两极、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环”即依托环岛高速铁路、环岛高速公路、

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形成串珠状城镇空间环,是全省城镇化的主体空间。“两极”是指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多点”是指依托田字型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其他县城镇、建制镇及美丽乡村建设。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全省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等级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

重点城市主导职能。以两大一体化发展区作为省域中心城市,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强化省域综合服务和战略性产业功能;以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强化专业化职能;以九个县城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重点,作为县、市域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节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特色化职能。

特色产业小镇。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及产业等发展特色,按照“一镇一品、各具特色”的原则,将全省特色产业小镇分为五种职能类型:旅游服务型、民俗文化型、工业物流型、海洋渔业型、特色农业型。推动特色产业小镇差异化发展,扩大本地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基础设施:

城镇交通。积极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优先作用,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城镇给水排水。城镇供水普及率、自来水质合格率、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回用率在现状基础上逐年提升,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设约1000个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使其成为人居环境适宜、低碳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带动海南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

路网:

任务目标。推动全省“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互联互通。

进出岛交通设施:

航空:形成“南北东西、两干两支”的机场布局。

港口:推进“四方五港”建设,整合全省港口资源。

铁路:改造升级现有粤海轮渡设施;力争开通动车轮渡,实现海南高铁与全国高铁联网。

岛内交通设施:

铁路及城市轨道。形成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既有西环铁路为辅助,地方专支及特色铁路为补充的铁路网格局。

干线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三纵四横”国省道为主干线、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及其它国省道为补充的干线公路网络。

旅游交通设施:

邮轮、游艇及内河旅游设施:重点打造环海南岛游船游线、三沙邮轮旅游线、环南海邮轮旅游线。开发南渡江、文昌河、万泉河以及三亚河的内河旅游航运。

旅游公路。建设环岛滨海旅游公路,串联全省主要滨海旅游资源。

水网:

任务目标。构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

水网连通。规划三大河流连通工程和三条跨界河流连通工程,同时布局五大扇形水网建设,并同步配套建设管理网和信息网,实现“三网合一”。

设施建设。推进红岭灌区工程、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和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整治、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建设、涝区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供水保障体系,推进供水排水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效,完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