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广东谋划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5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胡春华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专家认为,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人才、货物、信息的便捷流动,推动广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有助于“互联网+”业态的发展,推动广东的经济的转型。

世界级港口群崛起

南沙港的扩建,显示出广东构建世界级港口群的决心。

目前,广东有深圳港、广州港进入全球港口十强,两座港口的2016年吞吐量分别为2420万TEU和1762万TEU;而深圳港东侧的东莞港,也以336万 TEU 的体量进入全球50强。这样的成绩,有赖于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珠江口通达国内、连接世界的便利。

广东希望这样的有利局面更进一步。早前发布的《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要以珠三角港口群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分工合理的集群化港口发展格局,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其中涉及广州港、深圳港的表述是,加快推进珠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将广州港、深圳港打造成为国际门户枢纽港,带动东莞港、珠海港等周边港口发展,构建对接港澳、联通西江、服务泛珠三角地区的世界级港口群。

按照这份规划文件的“分工”逻辑,对企业的直接影响的是成本的高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中心主任陈万灵表示,港口的货物流转有着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进出口业务量大,广州港、深圳港这样的大型港口航线广布、班轮密集,使得货物能在较快、较低成本进出港。比如南沙港定期的经济班轮,就时常吸引许多进出口企业。

南沙港的扩建,一定程度也是基于“规模经济”的逻辑——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南沙港与海外市场将有更密集的航线、更高频次的班轮。而更低的成本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货源。

依据同样的逻辑,大型港口周边的中小港口,货源有限因而航线少、班次频次低;又因航线频次低、航线少,这些港口又有可能出现货源流失。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与大型港口合作,成为大型港口的分流港和补给港,而大港口则成为枢纽港。大港口的货物入港后,部分货物分流至中小港口运至目的地;而中小港口的部分货物,则运到大港后拼船,再运至海外市场。

“由此,广州港、深圳港和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全省的其它港口之间,将形成错位的发展形态。”陈万灵说,“而低成本的优势也有助于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从近些年的动作看,广州港、深圳港正在推动各种形式的海陆联运、海铁联运,建立直通港口的无水港、内陆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提速,中南、西南地区的货物可直接在当地报关,即可到珠江口的港口装船出海。

陈万灵分析,海陆联运、海铁联运等方式的探索,实质上是扩大了珠三角港口群的经济腹地,吸引泛珠三角地区更多货源。这也将极大提升广州港、深圳港的枢纽地位。

与此同时,根据既有的规划,广东未来将呈现多层次的“5+4”机场格局,其中珠三角的5个机场被提升到了“世界级”。选址于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被定位于服务珠三角中西部及周边地区,与广州白云机场共同形成国际航空枢纽,而选址于惠州平潭的“惠州机场”则主要服务惠州、汕尾、河源以及深圳东部地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