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主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专业化品牌,把中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集团公司。在中冶的历史新坐标下,中冶宝钢技术开启新征程,以一支奋击的创新之“楫”,坚持科技引领,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出专利、出效益、出人才、出品牌,努力向价值高端攀升、向新兴产业转型。
创新带动成长,为竞争提供新动力
中冶宝钢技术找准发力点,加速打造检修协力核心主业+技改工程、装备制造及新型材料、钢渣综合利用相关多元产业“1+3”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在设备维修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一直是行业首屈一指的行业排头兵,一方面全面总结冶金设备维修工艺,另一方面对设备检修工艺形成重点突破,并探讨BIM技术在设备检修中的应用。在国内经济换挡升级的大环境下,钢铁行业去产能强力推进,各大钢厂持续严控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推进业务回归,一年来,中冶宝钢技术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驾齐驱,以宝钢股份本部为依托,辐射周边市场,有色冶金、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等行业市场逐步深入,实现了逆势突围。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海绵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钢渣全流程处理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中冶环工”产品在迪斯尼透水系统、宝钢化工办公区透水工程、三一重工等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紧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国际化经营,开启了海外市场“破冰之旅”。去年,核心主业首次跨出国门,成功中标台塑河静钢四个标段的设备保养检修工程项目;以环保渣罐、抱罐车为代表的“中冶重机”冶金系统集成设备,在蒂森克虏伯、三菱日立、韩国浦项、安德里茨、菲律宾铜业、印尼电厂等在海外众多黑色、有色企业得到广泛推广,焊接渣罐首次打入美国市场、非洲市场;“宝九和”耐火材料出口业务同比增加16%,海外业务发展潜力较大;钢锭模类产品铸造、模具系列产品也进入了法国市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聚焦业主,服务为重。中冶宝钢技术自八十年代初宝钢一期建成投产开始,为宝钢提供设备检修项目服务至今,已三十多年历史。中冶宝钢技术一方面借助10个“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平台,号召劳模(技师)继续弘扬创新、创优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围绕公司发展重点、难点、关注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将职工“五小”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员工发扬工匠精神、重提工匠精神、打造工匠精神,积极参与以“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完善管理、优质服务、改进质量、降本增效等工作献计献策。中冶宝钢技术取得省部级工法14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67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每年全国冶金行业QC成果一等奖不少于10项,并获得多项全国冶金系统、上海市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奖。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中国建筑业竞争力(成长性)百强企业、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百强企业、上海市五星级诚信创建企业等荣誉。去年,中冶宝钢技术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再次荣登上海市设备维修行业企业五十强榜首;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荣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上海市“五星级诚信创建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16年度工程建设“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及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以及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持久激情保持持续创新
改革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唯有不断改革、持续创新,企业基业才能长青。如何保持干事创新的激情?中冶宝钢技术推动“千人计划”,将成熟的产业工人,培养成蓝领骨干人才,培养成专业领域带头人,培养成高、精、尖领军人才。内外部资源保障,持续完善“分层级、分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带头人;开展专项培训,培养“区域业务带头人”;开展师徒带教,培养“岗位带头人”。提待遇,既提升经济待遇,也提升政治待遇。营氛围,在公司范围内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作的企业文化。育人才,激励员工岗位成才,立足岗位做贡献,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变身份,以稳定广大劳务人员队伍为工作重心,持续、有效推进优秀劳务派遣人员招聘为劳动合同制员工政策。今年,“异材焊接大师”、“上海工匠”卢长春喜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独创管道坡口带水打磨、带水焊接技术转换成发明专利,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顾红飞劳模工作室践行工匠精神,聚合着创新标兵与技能拔尖人才,将研发成果与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张显辉,人到中年,壮志未酬,研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材,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焊材行业的进步。
站在历史的台阶上眺望,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见证和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从1到N”的递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新阶段,从夯实基础大步踏进突破拔尖的新时期。
(中冶宝钢技术 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