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集团自1954年投身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基地武钢的建设以来,先后参与了全国四十多个钢铁企业的建设,建成了新中国十分之一以上的钢铁产能。近年来,中国一冶把握国家战略机遇,紧跟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业务领跑者”战略定位,积极布局潜力巨大的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市场。该集团承建的青山区武青堤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武汉市首个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江滩工程,在一期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理念,同时在二期工程中针对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过滤系统、雨水存储系统等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此外,在武青堤临江大道改造工程中,通过改变传统设计,取消机动车道路边雨水收集井和凸出绿化带,打造出武汉首条“海绵示范路”,为未来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了范本。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新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主要通过“下渗、滞留、蓄存、净化、回用、排放”等措施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下大雨时,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路面吸收下渗一部分雨水;大量设置的生态草溪及储水池蓄水可以有效滞留雨水,减缓排水设施的压力,减少了内涝情况发生。一般城市道路雨水较脏,通过沉淀池及下沉式绿带植物进行净化。同时在日常市政道路洒水降尘、绿化养护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节约了大量的非自来水。
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三镇88处地段严重渍水。从那时起,逢暴雨必涝、逢涝必堵,到武汉来“看海”成为雨季民众相互调侃的话题。为此武汉市先后投入近130亿的资金改造现有的排水设施,2013年更是启动了“排水三年决战计划”。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16个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市水务局发布《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同时开展青山区和汉阳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青山区作为两个试点片区之一,率先进入建设期。
2015年12月28日,中冶集团在武汉成立了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并在中国一冶集团湖北公司成立了海绵材料研究院。其中由该公司实施的青山区武青堤及临江大道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围绕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结构层精化海绵的施工工艺、下沉式绿地中土壤改良等内容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为中国一冶集团进一步开拓“海绵城市”建设市场提供施工技术支撑。
海绵城市怎么建设,如何施工?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海绵体”,如河、湖、池塘等水系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简单而言,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转变传统的雨水快排模式为海绵模式。同时需要解决雨水对绿带污染造成的行道树的损害,必须保证城市道路绿化的效果,保证城市“绿肺”功能。
武青堤(罗家港~武丰闸)堤防江滩改造工程全长7.503公里,总占地面积135.48公顷,分两期建设。包括堤身、滩地、亲水平台三个汇水区域。作为武汉市百里江滩首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示范段,建设过程中,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设计实际运用,效果理想。江滩二期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开园。
在滩地、堤防缓坡设置透水铺装、卵石边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带、植草沟、渗井、渗管等措施,既满足公园要求,又保持了雨水生态的循环作用;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池等。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花坛绝大多数情况下均高出路面,好看但不实用,一旦出现暴雨,只能进行路基排水,无疑给城市管网和泵站增加了压力。2016年6月1日的一场暴雨,使得武汉市20多处地段出现渍水,这场还够不上“三年一遇”的降雨,让光谷首度“沦陷”。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三镇88处地段严重渍水。从那时起,逢暴雨必涝、逢涝必堵,到武汉来“看海”成为雨季民众相互调侃的话题。但是记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青山区临江大道改造现场看到,路面上暴雨痕迹依稀留存,但这里“无海”可看;这里雨天不湿鞋,“海绵道路”经受住了第一次暴雨考验
临江大道(罗家港-建设十一路)全长7.5公里,红线宽40米,总面积30万平方米。“海绵道路”打破传统设计,将凸出绿化带改为下凹式长方形花坛状,低于两侧道路路面,并在下沉式花坛与道路连接处设置雨水口,路面汇集的雨水经雨水口流入花坛内侧的沉淀池,淤泥、杂质在此沉淀、过滤,而雨水继续下渗到花坛内,被其中种植的夹竹桃、栾树等喜水植物根系吸收,达到储存雨水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雨量后,花坛内积蓄的水便会通过花坛中央的溢流口排到城市泵站。
每一段下沉式花坛,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排水体系,通过就地设置的洼地、绿地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绿地能储存下渗的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负担。
“地砖能吸水,花坛能导流”是对此次海绵城市道路示范段最好的解读。原来人行道是用新型透水材料透水砖铺装的,将原设计6厘米C30预制仿石砖面层改为6厘米透水性步砖,降低径流系数,延缓径流速度,既能满足道路荷载要求,同时将落在上面雨水快速下渗,成为一条能吸水的“海绵”人行道;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中的植物应用名录调整绿化和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避免了因积水影响绿化带的生长;这种由下沉式花坛、绿地和透水人行道组成的城市“海绵”道路系统,为雨天不湿鞋奠定了基础。
临江大道作为武汉首条“海绵示范路”目前已完成人行道透水砖的铺设,建设十至建十一路已实现全线路开通,园林景观、堤顶绿道、亮化工程施工正在有序进行,有望预计5月底全面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