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蒙华线上的“大国工匠”----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蒙华铁路8标“全国劳模”马小利

马小利,一个从千百万筑路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千里马”。他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央企高级技工,走上钢构厂厂长岗位,在蒙华铁路建设中为“大国工匠”之梦开辟出新的境界。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建“十大道德模范”“十大创新模范”等。

小马过河

马小利说,在打工的路上,让我明白了“小马过河”的真谛。

1971年2月,马小利出生于富平县南社乡教场村,父母双亲都是本分老实的农民,1987年初中毕业,为减轻家庭负担,只身前往富平南社乡农机站,当起电焊和机械修理学徒。半年后,他走上了长达到22年的打工路。

期间,他在家搞过养殖、打过临工,汇入建筑大军,到南方建筑工地做电焊工,几经辗转,几多历练,开始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

在浙江台州建筑工地,马小利凭借电焊、机械修理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很快赢得私企老板的赏识,为方便给工地配送小件维修机械,专门给他配发了一辆自行车,为这个待遇,他觉得也得好好干,就是这份知道感恩心,让他处处能碰到好人,也会遇上好事。

有一次,天下大雨,而桥梁几处钢筋急需焊接,情急当中,他把伞绑到脊背上,迅速赶到工点干完活,工友和老板都称赞他“好点子多”,他却打趣地说,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小创新”。

这年底结账时,老板说满眼有活,每月给他多发了600元。之后,马小利与这位老板成了莫逆之交。

马小利干活从不惜力气,勤动脑、善钻研是他不断推陈出新的“法宝”,其创新都得益于学中干、干中学。

在中国铁建这个大平台上,马小利在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工作技能突飞猛进,发明创造也接连实现了“三级跳”。在收获中也慢慢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曾风趣的说:在走小路、修大路的道上,我实现了人生的“小马过河”。

马小利在铁建这所大熔炉、大学校,百炼成钢。他一路成长,一路创新。既为单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的人生梦想。

一马当先

马小利说:我的首件创新没有啥科技含量, 却激励着我走上了的小工匠圆大梦的道路。

马小利的创新是从一台普通隧道开挖台车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使正在建设中的都汶高速公路也遭受重创。马小利所在项目承建的龙溪口隧道急需一台开挖台车,因洞内有两处衬砌台车挡道,无法将超高超宽的开挖台车运送到掌子面。而这座隧道属高瓦斯隧道,严禁电焊作业。

面对这样的难题,谁都感到束手无策。

为难之际,马小利经过一番思考,提出将台车设计加工成用螺栓联接,零部件送到掌子面组装的建议,思路一变天地宽,这个令人拍手叫绝的好注意,无疑受到各方赞许。

说干就干,马小利比照原台车大小,带领工班兄弟经过十多天的加班突击,一台可拆解、组装的开挖台车“横空出世”。这个用320多个螺栓联接的无焊接台车,为解决瓦斯隧道施工难题,另辟蹊径,意义非凡。

这让业主单位一个搞了40年多隧道工程的老专家惊叹不已,夸奖马小利为都汶高速公路建设立了头功。

危难之中显担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中,马小利临危不惧,处惊不乱,当即牵头组织加工班组投身抢救伤员、搭建帐蓬、安置轻重伤员。蒙华铁路8标项目质量总监就是马小利从废墟中第一个救出的重伤员。

特大地震给恢复施工生产带来诸多棘手的问题。马小利带领加工班一边重建混凝土拌合站,一边按需求,加班加点加工出4台衬砌台车,解决了施工作业的燃眉之急。

继无焊接开挖台车后,马小利的发明创造一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他依然以招工之初、入党之初的那股子劲儿,奋勇攀登发明创新的高峰,每年都要推出二至三项创新专利。

几年来,他铆在生产一线,围绕现场所需,陆续研制出混凝土自动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工字钢调直机、六棱形混凝土空心砖预制机等的实用型设备。

铁建一位资深专家评价马小利时说:“小马研制的设备成本低,加工便捷、操作简便,结实耐用,尤其是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上独具匠心,很受一线欢迎。”

20多项发明创新专利权,涉及到钢材、焊接、车床、电子、数控、自动化等数十个专业理论,而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马小利来说,他所付出的辛劳、所承受的磨练,所经历的失败,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马踏龙雀

马小利说:我虽没有登上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的颁奖台,而在龙溪隧道工地上,让我读懂了做人这本“无字书”。

2009年4月28日,这天,还是农民工的马小利,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辉煌的时刻。面对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奋战在汶川特大地震重建一线的马小利百感交集。

为保证“都汶高速”在大地震一周年前顺利通车,他没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这一殊荣,然而,这枚奖章在他心目中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2009年5月9日,“都汶高速”龙溪隧道口,彩旗招展,欢天喜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及所属三公司两级领导,分别从兰州、咸阳专程赶到龙溪隧道口现场,为马小利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天,让他万分激动,刻骨铭心!

一直以来,他始终如初,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走在创新的路上,从不懈怠,也从未满足。

2009年5月6日,马小利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他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央企职工而兴奋不已。

这年马小利38周岁,在他年近不惑之时,人生之路、发明之道,同时出现全新的天地。

虽然马小利有20多年的打工阅历,还亲历大地震的洗礼,但他对单位依然满怀一颗感恩的心。

他说,我没啥文化,从入职的那天起,就把“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这话,当作自己的“定盘星”,我的绝大多数专利,都是到21局后完成的,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单位的平台,我啥也干不成。

马小利出名后,隔三差五就有人找上门来,试图以高薪聘请、合伙挣钱等来打动他,可不管怎么“劝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2012年6月,正在老家富平息工的马小利,得知玉共高速公路隧道使用的水沟、电缆槽模板“不服水土”的缺陷后,他决定利用这个好时机,研制一台适合高原冻土层隧道施工的自行式水沟、电缆槽模板。

马小利两次奔赴高原实地调研后,确立以高原高寒缺氧为着眼点,以减轻劳动强度、安全实用为落脚点的研发思路。

期间,马小利租上大车、拉着新设备三上青藏高原。一次,他一连3天蹲在隧道与工友设备调试,终因体力透支和高原缺氧,一头栽倒在隧道现场,被送进西宁陆军第四医院,经大半天的抢救,才从昏迷中醒过来。为了这项研发,他差点把自己撂到青藏高原。

在历经3年的时间里,马小利似乎生活在“炼丹楼”里一般,“吃不下、睡不着”成了他的常态化生活,使他一度精神抑郁,不分早晚一个人到处转,村里人都称他“马疯子”。

2015年5月底,研制时间最长、经历失败最多,过程最为艰苦的自行式水沟、电缆槽模板,在玉共高速公路鄂拉山隧道成功装机。

这个自重不到原来模板一半重,可一次浇筑9米至12米的自行式水沟、电缆槽,其操作只需按纽即可自动行走,自动定位,自动脱模,这台将水沟、电缆槽一次浇成型的模板,作业面整体直顺,外表美观,无错台等优异性能,受到业界广泛赞誉,在此后的高原冻土隧道施工中发挥出巨大威力。

马萧蒙华

马小利说:蒙华铁路8标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这是我的创新之路再出发。

顶层设计决定发展方向。新时代新作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确立了以“大众创新、全员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战略,为全员创新开辟出新境界。

马小利趁势而为,他紧跟施工需求,把创新目标定格到隧道施工和自动化设备研发上。

2015年8月,蒙华铁路项目上场后,马小利所在三公司在蒙华8标 2号钢构厂设立了“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 

两年多来,马小利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了9种类型,25台机械设备,获得11项发明专利。使这个只有七八个人的工作室,在国家级重点工程---蒙华铁路战线上闻名遐迩。

马小利最先研制成功的超前小导管组合机床,这个按照蒙华集团先进的施工理念,设计生产的隧道工程钻孔机,比原单台钻孔机提高功效翻了几翻。

新的钻孔机采用升降钻台、气缸动力和脚踏式开关等技术,自动化程度、操作控制安全质量系数大为提高,一次开钻能打36个孔,却只需30秒钟。

钢筋是工程的骨架。其用量大、人工费高,是建筑行业普遍性的瓶颈问题。马小利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蒙华铁路上场后,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和新建的钢构厂,为他的试验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他成功开发出8字筋自动压型装置、8字筋自动整型焊机、钢筋接头自动焊机、防水板铺挂台架等6项成果。目前,已经形成流水线作业,大幅度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和工效。

同时,受蒙华施工新理念的启迪,他又启动了三项具有前沿性的研究项目,备受业界关注,先后有16家单位选派人员前来“取经”。

令业内最为赞叹不已的是8字筋弯曲机。这套新的8字筋弯曲机体积只有原机的三分之一,价格只有市场上的四分之一,而功能上却克服了原机弯曲时不平整和有扭曲的问题。新设备产生利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发展潜力独具优势。

经过一年多的整合,目前,8字筋冲压机、8字筋弯曲机、8字筋组合成型机已经成功进入流水作业,实现此类钢筋产品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在节约人工,降低成本上,都是首创性的。

马小利钢构厂和创新工作室,多次受到国家铁路局、铁路总公司质监总站、蒙华公司的肯定和表彰。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专门拨款10万元,奖励“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团队技术骨干初雷说,我们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20多台机械设备,个顶个的顶呱呱,都是一线工友喜爱的宝贝疙瘩。现在有11项获国家专利,还有2项正在申报当中。

马小利在隧道施工装备、钢构工艺等方面,敢于创新,勇立潮头,走出一条开创性的新路,成为业界公认的发明家,引起铁建系统和社会各方关注。

在马小利的身上,至今仍保留着师带徒的美德,他将自己总结的“小窍门”“小经验”“小口决”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员工,仅在蒙华项目就带出60多名技术能手,大伙亲切的称他“大师傅”。

钢构厂一位新员工说,马厂长总结的“眼尖、手稳、角度准”的“电焊七字真经”,只要心里记下口角,拿起焊枪就能干活。

马小利说:不管干什么事,只要专心致志,干字当头,就能成功。光说不练,就是“假把式”。

马小利立足平凡岗位,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永不停步,以一年两项以上的发明专利,变不可能为可能,把冰冷的钢铁“魔力”般的转化为施工生产的利器,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铸就了大国工匠的梦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