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杭黄高铁桐庐段: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7月17日,从安徽芜湖驱车3个小时后,中交二航局四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王力来到富春江畔的浙江省桐庐县。他此行有个特殊任务:取回一幅期盼已久的画作。
  1349年,79岁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第一眼,他就着迷了。从此,江岸上多了一位背着画卷、带着干粮的老者。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4年后,《富春山居图》完成,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600多年后,一条高铁从杭州出发,穿越《富春山居图》中的青山秀水通向黄山。黄公望4年画成《富春山居图》,建设者建成这条铁路也用了4年时间。建设者中有位名叫张玉琢的年轻人酷爱绘画,王力拜托他:工程完工时,为我们的铁路画一幅画。
  7月18日中午,王力从张玉琢手中接过这幅画。2米多长的画卷上,一条铁路犹如一条巨龙驰骋在富春江畔,画的名字是《新富春山居图》。
  将画交给王力的同时,张玉琢和同事也将一个好消息报告给王力:在杭黄铁路公司最新发布的信用评价中,中交二航局在全线15家施工单位中再获第一。
  当天,中交二航局官方微信发布了这条喜讯。“你们立下汗马功劳,为二航局争光”“要推广你们的经验”……二航局干部职工纷纷点赞。
  自我加压清空“问题库”
  层峦叠翠,幽幽群隧,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杭黄铁路HHZQ-5标项目正线长度约34公里,合同总额约21.6亿元,跨越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3个县市区,主要地段在全国最美县城桐庐县。
  “作为南方山区复杂地貌铁路施工的缩影,杭黄高铁的建设诸多方面,将值得借鉴。”项目指挥长陈伟介绍说,“一路走来,我们是不断碰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项目成立之初,杭黄铁路总公司便建立了“问题库”。通过月有自比,季有对比,年有评比,让各标段生产管理高度可视化和精准化。“全员参与,保证各个工序有照片、有记录、有核实正是我们清零问题库的法宝。陈伟解惑说,“尤其是2018年杭黄铁路通车在即,需要辛苦我们的技术员在沿线30余公里,包括桥梁20座,桥涵32座,隧道14座的各个环节徒步全覆盖查看,拍照取证,发群共查,通过网络,高效快捷发现问题,保证我们的督导到位。”
 “陈总,我们发现了一处排水沟存在问题,需要去核实下。”总工马培枥很快将情况反馈到了陈伟的手机上,一行人随即赶赴“拍摄点”,一探究竟。
  “尺寸不足,坚决返工。”指挥长看着量取的排水沟尺寸,要求作业班组说。“陈总,这个全做好了,也就差几公分,不影响使用”,作业队负责人嬉笑着辩解,“这个就算了,后面我们绝对注意,保证不差毫厘。”
  “拿锤来”,说罢,指挥长举起重锤,哐哐几下便砸出了几个大坑,“你说的几公分,和这几个坑,对于百年工程、国家示范工程来说,就好似毒瘤。”陈伟继而反问,“而且我们有明确核算,材料有保障,为何出现短缺情况?”“这个……”作业负责人抓耳挠腮。“排水沟施工,项目进场了多少吨水泥,用了多少,还剩余多少?”班组负责人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支支吾吾答不出,心服口服,低头认错道,“您批评得对,我们立即整改。”
  “清库战”不仅有效排查消除各类安全、质量隐患数百条,还建议完善设计更新数十条,全力践行着杭黄铁路公司的用心、精心、舒心、合力、合规、合格的“三心三合”文化。2017年,项目部提出的边坡创意绿化造型,以及合理防护设计,让多次来观摩的兄弟单位盛赞不已。
  智慧因子深耕桐庐隧道
  HHZQ-5标项目共有12座隧道,桐庐隧道是难点。2016年8月18日,桐庐隧道全线贯通。杭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志平亲临现场,并向建设者发来感谢信:在桐庐隧道整个施工过程中,中交二航局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精心组织,精细管理,文明施工,确保了桐庐隧道顺利贯通。
  桐庐隧道是典型的高风险施工管理隧道,据项目部一架子队技术负责人黄海波介绍,全长1836米的桐庐隧道表层多为冲洪积粉质粘土、卵石土层、下伏基岩,加上施工工法多、施工设备多、周边环境恶劣,桐庐隧道施工管理风险很高。
  不仅如此,桐庐隧道施工还遇到“拦路虎”,100多棵树龄达数百年的古桑树把原设计为明挖的桐庐隧道拦腰截断。为了保护百年古桑园,项目部决定采用暗挖的方法,“穿”过古桑园。这一改,桐庐隧道施工风险更是直接从二级提到了一级。“这其中,光是岩土开挖的总方量,就达到了14200方,是平常的2倍多。”黄海波说道。
  这个时候,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的专家们想到了利用包括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云平台等前沿技术理念的BIM技术,并专门派来技术骨干负责桐庐隧道BIM技术应用工作。
  经过需求收集、模型创建、架构搭建、算法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2015年9月,总投资500余万元的桐庐隧道施工协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并指定专人负责各项任务,全面推进BIM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工作。
  “所见即所得”是BIM技术的主要特点。“现场所有的工点信息,这个平台上都能看得到。”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等施工信息每个步骤、每个工序,质量怎么样,有没有风险,平台上一清二楚。时任二分部项目经理的宋庆仁对这项技术赞不绝口,“以前我们起早贪黑的天天跑现场,生怕监管不到位。现在有了这项技术,坐在办公室也能清楚地看到所有工点的情况,并且掌握的信息更加详细、全面,真正做到了指挥于千里之外。”
  正是有了BIM技术的辅助,桐庐隧道的高风险得以受控,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确保了工期,施工工效提高了30%。
  作为杭黄铁路第一个采用BIM技术的隧道,桐庐隧道BIM工作小组共设置13个岗位,他们无一不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除了这些驻点服务外,他们背后是更为强大的智囊团,是整个二航局技术中心的专家团队。
  多措并举提升混凝土品质
  2017年4月19日,重达554吨的最后一榀箱梁安全、平稳地架设在外蓬大桥上,这标志着二航局承建的杭黄高铁站前V标段实现全线贯通。该标段所需所有箱梁均产自于桐庐制梁场,该梁场承担总计557榀箱梁(含变更)的预制和架设任务,混凝土总量约15万多方。
  “本工程需混凝土15万多方,工程量非常大,混凝土又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而要实现每榀梁成品检验合格率、产品出场合格率双一百目标,这对混凝土的品质绝对是一种考验。”一分部经理周乐平回忆当初定下质量管理目标时的情景还有点小激动。
  了解混凝土产品的人都知道,温度是影响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生产混凝土过程中如果水泥温度过高会造成水泥假凝,坍落度、工作性能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容易形成质量隐患,引发质量事故。这个质量通病一直缠绕着项目经理周乐平。
  “所以必须保证水泥入罐后及时降低温度,待其降温后才可进行搅拌。我们能否设计一种电动升降式的水泥罐降温装置,当水泥罐罐体局部温度过高时可以实现定点降温。”在和项目技术人员的讨论会上,周乐平提出了这个想法。经过项目团队的反复设计和实验,一种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的露天或者室内的水泥罐罐体降温,无需对水泥罐进行改造的新技术应运而生。据悉,该项新型降温装置已申报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为了动态控制掌握混凝土的拌合质量,梁场试验室还启用了“拌合站信息管理系统”。据试验员介绍,该系统可以实现材料用量、材料误差、拌和时间、拌和材料的实时监测,并使记录与图形相关联,更能直观地显示数据。当数据超过阈值时就会触发报警功能和短信通知功能。谈起该系统的优点,试验员周西婷侃侃而谈。
  “特别是在混凝土强度、密实度、抗冻抗渗方面均满足要求,成品美观,桐庐制梁场为杭黄铁路的建设做出了榜样。”2017年3月,业主单位杭黄公司对桐庐制梁场生产的混凝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9月22日,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和优质混凝土奖评审会在郑州召开。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站前V标桐庐制梁场获评2017年中国交建优质混凝土奖。周乐平、曾直、潘鹏、汪峰被评选为“中交优质混凝土”特殊贡献者。当获奖消息传至项目部时,所有的人并没有那么喜笑颜开。因为他们心里有这种执念,“杭黄铁路意义非凡,精益求精才是对杭黄铁路和二航局最好的负责。”
  “我想到下个项目时,继续把这种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到铁路施工中去。”梁场副总工潘鹏如是说。
  33公里铁路工程零事故
  “二四八”频次安全检查,就是二航局级管理人员每月到现场进行二次全线安全检查,项目部安质部每月到现场进行四次安全检查,架子队每月到现场进行八次安全检查,发现小错误及时纠正,发现小问题及时整改。
  为了保证整个标段安全施工,项目部制定了比业主要求还高的安全管理体系。执行每月“二四八”频次的检查,架子队形成六大资料体系。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完善自控体系资料,项目部成立自控体系检查考核小组,制定奖惩制度。
  如何做到从“人人参与”到“人人履责”的转变,项目部建了“杭黄站前V标工序管控”QQ群,这个群的主要功能,就是“曝光”。
  2017年9月,富春江特大桥桥面铺装工作全面展开。17日下午,架子队技术员小姜到现场巡查,走到桥中间脚下“咯吱”一响,他吓了一跳,低头一看,两梁之间的挡渣钢板竟然没焊接。他掏出手机拍照发在了QQ群里。
  刚进办公室的架子队队长点进去一看,当即给施工作业队队长打了电话。“昨天装的挡渣板怎么没焊接就直接扔那了呢?影响工程质量不说,也不安全呐,绊倒人呢?夜间行车出现事故呢?”作业队长在叮叮哐哐地施工声中连连应好。
  19日一早,小姜再去现场查看时,挡渣板原封未动,且还变了形。小姜又拍了照片发在群里,并给安全员老尚打了电话。看见照片,架子队队长火了。在老尚的帮助下,当即给作业队下了整改通知,请示了项目部领导后,罚了他们1000元。
  作业队受了处罚,立马吸取教训,自觉交了钢材的损失费,一会儿的功夫也把挡渣板焊接好了。他们明白,只靠安全员来管控力量根本不够,要想真正实现安全施工,人人参与都不行,必须人人都担起责任。
  2014年10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之后,项目部包括架子队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签订了《安全质量红线管理承诺书》,组建了QQ群,规定每一名管理人员必须实现“一岗双责”。QQ群也成了“人人履责”的主要阵地,谁发现危险不论大小,都发在群里,一则警示,二则改进。到2018年,项目建设接近尾声,三年多的时间来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养成了习惯,到了现场,必须查看安全。
  2018年2月5日,标段内铺轨工作全部完成,大家高兴坏了。三年多的时间,33公里的铁路,安全施工零事故!为了这个数据,几乎项目部的每个人都变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恨不得时时刻刻蹲守在现场,看护着每一位工人的安全,每一道工序的运转。
  2018年8月,全国铁路系统现场会将在桐庐召开,项目的边坡生态复绿工程也将作为杭黄铁路绿色标准化建设的样板,接受全国铁路系统专家和行业内建设单位的观摩和检阅,新版“富春山居图”将徐徐展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