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上海建工:发挥行业标杆作用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0月15日,杭州西湖大学建设工程学术环(E块)首块大底板成功浇筑,工程总投资达43.6亿元,建设期3年,运营期17年。负责工程投融资、建设、运维及相关配合服务,是一家上海企业——上海建工。作为一家布局全国的企业,“上海建工”四个字出现在长三角地区并不稀奇,西湖大学是上海建工在长三角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代表工程,体现的是传统建筑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思路。

转型的前提是深耕当地市场。从2016年至今年9月,上海建工在长三角区域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6800亿元。今年上半年在苏浙皖地区的合同签约额,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呈爆发式增长。

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这得益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升级国家战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空间。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起龙头带动作用,上海建工也要充分发挥全国建筑企业“排头兵”“先行者”的标杆作用,发挥集团整体产业优势,聚焦重点区域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抓好重点项目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赋能提速。

“走出去”:工程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

据统计,上海建工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承建了一批知名、标志性工程。长三角地区经营规模占“总盘子”的70%,是企业最大、最重要的市场。

有如今的巨大规模体量,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十数年磨一剑。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国企之一,上海建工几乎踩准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每一个步伐。

上海作为大本营,为上海建工的经营和技术提供了肥沃土壤。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营收变动趋势与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

从上世纪90年代“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10年世博会,上海大规模城市建设带来发展契机。“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承担的上海市重大工程参与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建设主力军。到2019年,上海建工在“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已经位居第9名。

随着上海建筑市场趋于饱和,上海建工在多年前开始走向全国市场。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如2010年国家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提出打响“上海服务”等四大品牌;2018年提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助力上海建工加速苏浙皖等区域布局,形成了“1+5+X”市场布局。其中的“1”就是长三角区域,实施同城化开放战略,形成全集团、全产业、全覆盖的经营拓展格局。

在沪外市场打造品牌影响力,需要拿出“看家绝活儿”。上海建工的主业是施工,核心优势之一为超高层建造技术,有长达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

南京紫峰大厦是中国代表性超高层建筑,主楼高450米。这是第一座国人投资、建设的超高层建筑,也是彼时江苏第一、中国第三、世界第七高的建筑。紫峰大厦结构复杂多变,带来建造难题,而在金茂大厦中有出色表现的上海建工被投资方看中选为承建方,并于2010年建成投用。经过攻关,项目团队刷新多项施工纪录。此外还在建造杭州第一高楼310米“杭州之门”、浙江第一高楼409米“宁波中心”等。

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核心技术需要不断升级能级。正在建设的超高层南京金鹰天地广场,采用最新的数字化建造技术。自主研发钢连廊整体提升装备与控制系统并综合运用,“互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重达2800吨的空中连廊钢桁架结构稳稳地提升130.3米到200米高空,实现世界首例三塔连体非对称高空连廊整体提升。

上海建工也在加强与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合作,在高精尖项目中提升建造技术。例如承担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四期、五期项目建设。其中,五期项目是一座特大型智慧建筑;与国内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华虹集团合作,承担无锡半导体厂房EPC工程总承包。

截至目前,上海建工在苏浙皖三省市场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上海建工响应国家战略,已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27个中心区城市开展业务,包括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和建材工业等领域,积极参与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

“走更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市场

今年发布的上海建工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705.4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03%。从行业水平看,上海建工的营业收入增幅快于同行水平。

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建工“十三五”战略布局。规划的五大事业集群,通过“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筑工业”联动协同发展。

从项目来看,五大事业群全部聚焦标杆性工程。建筑施工事业群建造了一大批世界级工程。全长44.4公里的昆山市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彼时江苏省最大的交通工程,上海建工几乎所有施工单位都聚集在此,攻克重重难关。

设计咨询事业群深度参与长三角互联互通与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在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市政给排水、道路、桥梁、地下空间等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如宁波常洪大桥。在长三角医疗、科教、文化等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形成新优势,如泰州高港区凤栖湖公园、南通植物园等园林绿化。

房产开发事业群打响长三角绿色建筑的品牌特色。在上海、南京、苏州和徐州等地投资开发绿色建筑面积超过93万平方米。其中,南京“海玥名都”楼盘获得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认证;苏州“海玥名都”楼盘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英国BREEAM绿色建筑、美国WELL健康建筑三项认证。

城建投资事业群以多种方式服务长三角更新发展。投资建设项目类型从单个建设项目发展为成片区项目,投资领域从交通、市政等传统领域延伸到医疗、教育、文体、城市景观等,投资模式不断升级。目前,已设立6个产业基金,参与了5个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可满足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约500亿元规模的城市建设投资的资金需求。

建材工业事业群引领长三角绿色环保节能建材制造新标准。上海建工在14个长三角城市先后收购或合资设立了24家混凝土或构件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集团首家沪外PC构件生产基地在南通正式开工投产。

一些建材企业也为当地项目提供服务,上海建工在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设立4个构件生产基地,为当地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地铁管片达54万立方米。江苏海门钢结构产业化基地,用于支持无锡华虹厂房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在湖州投资建设的新开元石矿获评全国首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多年来为上海和周边城市建设提供大量优质建筑材料。

全产业链发展,不仅实现多个增长极,而且可以相互促进业务,发展速度比以前更快。实现建筑全产业链的增值效应,充分扎根当地市场。在浙江省,上海建工继温州七都大桥北汊桥之后,又承接了杭州西湖大学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相关配合服务。

以安徽为例,2016年区域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35亿元,实现3倍增长。在安徽合肥,上海建工与当地充分融入,并加入了合肥市优秀预选承包商库。

承接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保利西子花园一标工程、华凌锦苑三期安置点、宝能T7等工程总承包施工、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环境提质大型EPC总承包工程。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一期)研发中心项目还采用智慧化工艺,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处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为现场工程管理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工地智能监控和控制体系。

“走得远”:企业能力不断攀新高

在长三角市场走进、走深,乃至走远,上海建工自身也在不断转型,从传统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五大新兴业务。2018年,包括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治理、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在内的五大新兴业务,在建工程合同量超过1800亿元。

业务创新的价值决定于国家和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保持高位发展,企业要不断进行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是竞争的核心。上海建工积极构建以市场需求、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是多地互利共赢,这在企业技术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上海建工利用上海优势技术服务长三角整体发展。2015年,上海建工成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心”,这是上海首个以从事完整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和修复工程的技术服务为主的研究中心,承接项目还辐射浙江等地。

长三角路演中心项目,采用吸附填料系统封填覆盖等技术手段,让超劣Ⅴ类水体大幅净化。如今,这里成为长三角资本和技术市场的跨地域、跨行业、跨组织展示和交流平台。杭州天子岭分类减量综合体项目破解了生活垃圾处置中后端建设慢的痛点。

另一方面,上海建工在沪外布局优化产业链,反过来提升在上海市场的服务能级。在涉水业务中,上海建工通过对浙江省水电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的100%股权收购,顺利中标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在城市更新方面,上海建工通过“逆作法”“平移法”在南京两座古建筑地下,“生出”8层地下车库。类似的绿色、集约建造理念,计划未来推广至上海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内。

“十三五”中期,上海建工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获授权专利1546项,其中发明专利511项,并荣获首届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运用),是获奖9家企业中唯一一家建筑行业代表单位。完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制32部。长三角共设立工程装备、建筑构件和钢结构三大产业化基地。

2016年,上海建工创立的“营造商”电子商务招投标平台近年来在长三角区域上线交易额已超过800亿元;来自长三角的注册供应商达到18585家,占到74%。

要在沪外市场走远,离不开属地化人才、属地化公司。上海建工在长三角城市不断设立区域公司,对长三角沪外区域公司的资源投入更加集聚。集团及下属企业在南京、杭州、合肥等地新设建筑、设计类的独立法人企业6家,已有分支机构34家。

这些属地化企业,又为上海建工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属地化员工。其中在苏、浙、皖三省从业的达到3627人,当地招聘、当地工作的属地化人才达到2560人。“十三五”中期累计吸纳各类就业超过万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建工坚持从长三角重大工程、重点城市、重要发展领域优先选拔干部,完善长效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全面覆盖长三角和全国各地员工群体;上海建工还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长三角各类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次,被评定为国家高技能培训基地。

徐征表示,上海建工近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将不断提升能级,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把“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努力成为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