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交通先行。粤港澳大湾区年GDP逾10万亿,人口超过7000万。巨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无疑需要世界一流的交通系统。近年来,轨道交通已成为满足大湾区交通需求的优先选择。借此东风,中铁十九局轨道交通建设者正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大湾区唱响品质铁建赞歌。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营,南沙大桥飞架珠江口,深中通道建设大步提速……一条条交通大动脉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串珠成链”,擘画出一个崭新的高质量发展之环。在看不见的地下,错综复杂的地铁隧道,犹如一条条彩练,不断向前延伸,同样展现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勃生机。
串珠成链 扬帆起航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近年来,为把握历史机遇,中铁十九局积极发挥专业施工优势,运用铁路、公路、房建和市政“四特”资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业务布局从“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向“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水治理”领域拓展,参股广东省高品质预制构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生产装配式箱梁,进军珠三角装配式建筑市场;参建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区块综合开发项目十涌西污水处理厂工程,挺进污水处理领域;在轨道交通领域,他们注重依靠中国铁建投资平台和区域经营平台,加大品牌经营力度。在谈到大湾区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时,有着20年地铁施工经验,负责中铁十九局深圳、佛山、东莞轨道交通承揽和在建的地铁专家李建学说:“我们按照股份公司“三转”定位要求,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下一步,将在大平台载体建设上下功夫,在对接大湾区资源上做文章,在增强创新能力上练内功,在打响轨道交通品牌中谋发展。”
天道酬勤 业道酬精
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向前,这是轨道交通建设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跃动不息的城市脉搏。
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一分部应用的BIM和VR技术,可以对工期、功法、资源投入和安全质量进行三维动画交底,使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能够置身于虚拟现实的场景中,更可以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充分体验设计意图,使设计图纸及施工深化设计的审核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他们采用三维倾斜建模技术,数字化还原施工周边环境,构建实体场景模型,利用全站扫描仪进行隧道点云相关的测量工作,用于盾构管片的沉降数据对比、隧道变形监测及竣工测量。《BIM模型在地铁施工中的综合应用》荣获广东省BIM应用大赛二等奖。在广佛环项目,全长6144米地下隧道是全国采用盾构最长独头掘进隧道,直径9.15米国产首台铁路大直径在线式土压/TBM双模掘进机,既能满足软土地层和极端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又能满足长距离超硬岩地层掘进需求,被誉为“软硬通吃”的“巨无霸”。“黄少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秉持创誉增效理念进行科技研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年轻工匠 迎难而上
中铁十九局轨道公司的“85后”项目经理周正永,201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始终扎根地铁建设一线,他工作严谨认真,对工程要求精益求精。“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别人没做到的,我们要克服困难完成,别人能做到的,我们更加精益求精,体现在深圳地铁建设就是强攻快上、建造精品、不留遗憾。就像歌里唱的,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我们就是要乘势勇闯,与特区共腾飞,同成长”。周正永淡然质朴的话语中渗透着一个地铁建设者的自豪。2015年10月1日,周正永来到深圳,他横下一条心,誓言要闯出一条路。22个人在9个集装箱里吃住办公,没有固定食堂,他就与工人一起泡方便面、吃咸菜。1个月后,顺利完成了全线第一幅连续墙施工,七个月后正式开始深基坑开挖施工,打响全线深基坑开挖第一枪。他带领团队冒高温、斗酷暑、战台风,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鏖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黄金窗口”与“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沐浴改革开放荣光的中铁十九局,拿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拿出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奋斗姿态,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