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工程接受竣工验收,意味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距离2021年6月30日前正式通航再近一步。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工程由中建集团旗下中建西南院牵头负责机场北航站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建西勘院负责机场勘察、测量、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中建八局、中建装饰、中建科工负责机场T1航站楼建设,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中建西部建设负责机场部分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全国最大的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定位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投入使用后,将满足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5万架次运营需求。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整体设计建筑造型新颖,融入平安、人文、智慧、绿色的理念,犹如展翅飞翔的太阳神鸟,象征着四川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从2017年9月29日开工建设到2021年3月30日竣工验收,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建设历时1200余天。
“数字化”科技加持 智能化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搭建“神鸟”骨骼
T1航站楼在建设过程中共完成桩基5409根,总长度约7.2万米;土方开挖160余万方,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楼;钢筋绑扎11万余吨,相当于“鸟巢”外部钢结构用量的两倍混凝土浇筑80万余方,相当于将整个天府广场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其中的5409根桩基均为桩径不小于1米的大直径灌注桩,项目自主开发桩长验算软件旋挖钻机云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红外射线感应,孔下视频拍摄以无线数据传输和网络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快节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
绿色建造加持 地上、地下同时“跳仓法”打造异形“羽翼”
T1航站楼整体平面尺寸大,南北长1283米,东西宽520米,属于典型的超长结构体系。航站楼后浇带数量多达59条,长度达到2950米,项目团队通过足尺和缩尺试验,验证了地上超长框架薄板结构“跳仓法”施工的可行性,通过地上、地下同时采用“跳仓法”保障预应力张拉高效便捷及混凝土成型质量。
T1航站楼金属屋面施工面积约1.6万平方米,屋面施工的难点就在于防水和保温,为保质保量完成T1航站楼金属屋面施工,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一种直立锁边铝镁锰板金属屋面系统”,在兼顾防护、吸音、防水、保温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保温棉锡箔贴面,优化功能性,延长其使用周期。
T1航站楼幕墙工程共4层,高约40米,幕墙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玻璃幕墙面积10万平方米,全部采用中空夹胶三银Low-E超白钢化玻璃,铝蜂窝板幕墙10万平方米,节能全部达到绿色“三星”建筑标准,为建筑物披上绿色外衣。幕墙还包含2500多个开启系统,全部实现联动控制并与楼宇实现无缝对接,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智慧化服务。
人文设计加持 3万平超大羽毛造型吊顶满含川蜀韵味
航站楼大厅采用羽毛状吊顶,由菱形蜂窝铝板拼接而成,整体面积约3万平米,吊顶形态为双曲面,长408米,宽67米,高差13米,象征太阳神鸟的羽毛,与天府机场“太阳神鸟”的整体造型相呼应。文化融入建筑,建筑彰显文化,作为成都乃至四川,面向世界的窗口,机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机场十二景”,T1航站楼的内部装饰充分结合了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将青城山、九寨沟、峨眉山等景点融入机场内部设计,让旅客不出楼即可看尽四川美景。
高铁穿越航站楼 3米厚渐变双弧形顶板技术实现“全国首例”
天府国际机场拥有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个PRT系统,自驾车旅客可通过PRT智能小车,5分钟抵达航站楼,T1、T2航站楼中间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也可实现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旅客步行5-8分钟直达航站楼。为实现时速350千米的高铁直通航站楼,航站楼地下通行区域的高铁顶板厚度,需要远厚于其他项目,要使用足有3米且为异型渐变双曲弧形顶板进行施工,这样的建设难度,截至目前属于全国首例。面对建设挑战,项目采用3米厚渐变双弧形顶板施工技术,创新采用10#工字钢并采用重型盘扣架,解决渐变双弧形顶板模板支设的难题。同时,运用BIM模拟技术解决复杂钢筋安装的难题,形成弧形顶板混凝土收面施工工艺,解决了弧形顶板表面线性控制的难题,最终实现高铁穿越航站楼。
此外,为进一步方便乘客换乘,机场还建设了APM捷运系统,一套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承担旅客在各个航站楼之间的无缝隙换乘。目前,APM系统共有6个站台分别位于两个航站楼的地下B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