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中国建设者远赴厄瓜多尔,成功修复震后受损大桥

当地时间7月10日凌晨4点半,中铁十四局厄瓜多尔萨莫拉大桥项目最后一次动载试验车辆顺利通过,现场检测人员宣布检测数据全部合格,大桥修复工程宣告完成,施工中使用的梁体顶升纠偏及摩擦摆支座的更换安装填补了海外大吨位桥梁震后修复工程技术的空白。

萨莫拉大桥是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矿区通往外部的唯一跨河通道,桥上交通量较大,常年通过出入矿区的车辆载重40吨以上。大桥全桥长243.5米,设计为双向两车道,桥面总宽度为11.6米,主梁采用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全桥梁体重12900吨。受2019年5月26日秘鲁8.0级强震影响,梁体整体发生偏移,下部支座、垫石及抗震挡块等局部构件发生损毁失效,紧急维修的重担落在了中铁十四局海外建设者的肩上。

技术引领克难关

萨莫拉大桥结构特殊,梁体重量大,属于超大吨位连续梁,地震致使支座系统损毁严重,修复难度巨大。地震发生后,项目部立即对现场展开排查,并对桥梁采取临时支座钢箱加固等措施,同时组织国内专家队伍亲临现场调查。

“大吨位连续梁梁体顶升纠偏及支座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工程中鲜有遇见,基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地震后梁体发生扭转偏移,整个工程修复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项目总工杨涛说到。

项目召开设计图纸会审、方案评审等专题会议,并邀请桥梁修复、顶升设备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方案论证,结合工程所在地地震频发的状况,根据设计、检测单位和项目部团队多方讨论意见,工程最终敲定了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高程控制点和监测点测量,把三维千斤顶横向布置断面上的各个千斤顶之间的顶升行程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整体顶升过程中,桥台与中墩的总顶升行程差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有效保证了梁体平移纠偏的实施。

防疫管理不手软

萨莫拉大桥作为矿区通往外界的唯一跨河通道,修复施工期间还需保证社会车辆和矿区作业车辆的日常通行,并且由于萨莫拉大桥位于矿区封闭范围之外,周边居民的频繁流动给严峻的疫情形势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疫情期间现场如何协调组织,是项目现场修复施工遇到最大的问题。

“自从项目施工以来,我们就坚决执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把人、地、物、事等都统筹到网格管理中。”项目书记霍海军说。为了确保施工防疫两手抓的要求,项目一方面提前安排专人进行桥面车流量调查,精确制定大桥封闭施工计划,控制人员流动,严格管控现场疫情防控及安全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现场营地的封闭管理,建立好联络员制度,每一层级、每一区域至少指定1名负责人和1名信息联络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好“网格节点”作用。

现场统筹不放松

热带雨林气候给大桥修复施工带来了不少难题,在厄瓜多尔的雨季,大桥周边区域经常遭遇长时间强降雨,甚至有时3小时内河水暴涨5米,河水淹没承台直逼临时支墩,对现场设备的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项目现场安排安全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紧急情况及时报告,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紧急撤离,才能够避免设备损失。

“萨莫拉大桥是唯一的桥,我们在如何统筹现场,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障对当地社区及矿区的交通通畅上下了很大功夫。”杨涛说,为了不妨碍矿区的正常运作以及当地百姓的出行,项目现场的每个工序施工都会提前三天通知矿区及周边社区居民,现场对桥面实施封闭时间最大不超过5小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封桥对当地交通的影响。

萨莫拉大桥震后修复工程作为厄瓜多尔甚至南美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型桥梁修复工程,无论修复技术还是施工难度都称得上海外项目的典范。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标志着中铁十四局在海外桥梁修复工程迈出的一小步,也标志着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在海外工程迈出的一大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