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铁二十一局铺轨贯通兴(国)泉(州)铁路兴宁段之际,笔者来到赣南,看到繁忙有序的红色热土上,银鹰飞翔,高铁疾驰,汽车穿梭,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这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风景这边独好”成为新时代赣南发展的真实写照。
快速建成“致富路”
赣南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困难受到党和国家特殊的关注与支持。从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至今,近10年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令人惊叹。
寻乌至全南的高速公路是《若干意见》出台后第一个落地项目,中铁二十一局承建第4标段。
革命时期的崇山峻岭、山远水长为保护革命火种提供了天然屏障。和平年代的山大沟深、道路不便却成为经济建设的重重障碍。第4标段位于寻乌县澄江镇水源乡境内,施工有效工期不足10个月。
项目计划部负责人郭仕腾说:“项目的工期很紧,但为了早日让苏区人民走上高速发展之路,在没有施工便道的困难条件下,我们要想方设法,打通运输保障‘生命线’,这是寻全高速公路要跨过的第一道坎。”
为了突破瓶颈,项目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硬是在进场1个月内抢通10余公里主便道,并与当地政府谈妥借道20公里乡村道路的协议。使得人员、物资、设备及时快速进入施工现场。
克服路基施工跨越两个雨季汛期和沿线山区小气候环境对工程进度的影响,是寻全高速公路建设要过的“第二道坎”。为保节点目标,中铁二十一局针对路基填筑采取“战雨季、抢旱季、高标准、不懈怠”等一系列措施,见缝插针地组织施工,甚至不惜代价将材料拖运进现场,以确保将雨季对工期影响降至最低。
初入江西市场,膨胀土是遇到的“第三道坎”。这类土是影响道路及其他构造物建设的一种特殊土质,当项目部科学分析并掌握了它的“脾性”后,立即采取机械化快速施工,开挖、拌料、填筑、防排水各项工序一气呵成。“高速公路一通,我们的收入也‘高速’上涨了。”家住寻乌县的果农谢天成说,寻全高速公路通车后,为山村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当地农副产品也渐渐打开了销路。
高质量打造“幸福路”
当全国的高速铁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时候,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赣南人民也在期盼着高铁到来。
当中铁二十一局昌赣高铁12标进场时,业主昌九公司负责人陈乃武动情地说:“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我们一定要为赣南人民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
进场以来,中铁二十一局对全线的驻地、拌和站、预制场、钢筋加工棚等临建工程的建设规模、设备配置、设施数量进行统一规划,并列入合同管理的一项硬性指标和检查考核内容,通过梁板集中预制、混凝土集中拌和、钢筋集中加工“三个集中”,确保混凝土和隧道等关键结构物的质量。
CRTSIII型轨道板预制的核心技术就是控制轨道板翘曲变形,这也是打造高铁“中国标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路桥公司赣州梁场技术团队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试验,最终从模具检测、反拱设置、混凝土配比、布料振捣、自动补水、蒸汽养护6个方面将轨道板翘曲变形控制在正负3毫米以内,远超国内标准,并使轨道板合格率控制在98%以上,填补了我国高铁轨道板预制技术的空白。
2019年12月26日8时15分,承载着赣南人民期望的动车组列车从赣州西站始发,以超过300公里的时速“飞”向省城南昌。从此,赣南步入了幸福的高铁时代。
重生态还原“绿色路”
毛泽东主席在《清平乐》一词中写道:“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赣南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2017年8月,连接闽赣老区苏区的兴泉铁路开工建设,中铁二十一局同时承建1标、4标,线路总长92.1公里。
全长4552米的于都二号隧道是全线第3长隧道。在施工过程中,1标项目部为节省用地和解决贫困山区交通问题,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将既有的20多公里乡村道路进行改建加宽,减少新建便道对沿线林地稻田占用,同时也给沿线村民出行提供了交通便利,更为贫困山区村民的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为减少隧道弃渣对林田湖草山的占用,4标项目部将符合质量要求的隧道弃渣,加工成混凝土级配碎石15.55万方,共计减少100.55万方隧道弃渣,减少隧道弃渣占用山地200余亩。
难点变亮点,业主单位授予中铁二十一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绿牌4次。
琴江斑鳢鱼为国家保护水生动物。4标一工区在保护好琴江水质、斑鳢鱼生存和繁殖环境的前提下,将影响河水水质的围堰改为增加160米的钢栈桥,于2017年9月15日启动桩基施工,确保了水中墩在2018年3月出水面,并全部完成河道施工,还斑鳢鱼一个“安静的家”。
目前,在赣南高速公路南龙段中铁二十一局管区,红旗漫卷西风,在那稻菽千重浪里,一段段路基如巨龙一般向前延伸,红色赣南,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