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辈从福建泉州港、浙江宁波港、江苏扬州港等港口驾船出海,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各地港口发展时强调,要做大做强港口,做好“四个一流”,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港口发展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中建安装一公司总承包建设的日照港油品码头油库三期项目正式投产,成功完成160万立方米的输油任务。该项目含16台10万立方米的原油存储罐、2条输油管道及公用工程、配套设施等建设,投运后,日照港油品年周转能力将达2900万吨,同时实现“港口—管道—炼厂”的全流程服务,打造连通与韩国、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快速通道。
山东日照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是全球重要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沿海主要港口和世界最年轻的4亿吨大港,吞吐量居世界第10位。400多个日夜里,中建安装人恪守初心、勇担使命,奏响新时代海洋强港的钧天广乐。
不舍昼夜 固“油仓根基”
建设伊始,日照港西南边还是一淤泥区,荒草遍地,与周围繁忙的油库装卸区格格不入。一年后,一座“储油航母”在海边拔地而起,每天清晨伴着6点的朝阳出发,顶着10点的星空回寝室,在码头上连续工作至少12小时是中建安装这支年轻团队的日常。
项目三面环海,气候潮湿多雨,废渣、石头等导致地下渗水困难,进而造成地基较软不牢固等问题。项目团队采用边抽水排淤、边回填干土碎石的方法,日夜不停回填近两万立方米渣土后,地基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安全稳定承载起160万立方米的“大巨头”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基稳固后,需迅速确定3200多个基础墩柱的点位,项目部创新采取分片分组的施工方法,划分罐组和基础墩柱,每三个人负责一个罐组的定位。为获取更精确的定位结果,通常每个基准点要反反复复测很多遍。天刚亮放线,直到天黑看不清棱镜才收工回去,项目团队最终提前10天完成4000多个基础点位的准确定位。
兵贵神速 筑“钢铁之躯”
储罐直径80米、高22米,均为双盘外浮顶,项目团队结合丰富的石化工程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正装法对储罐进行主体安装,以罐底为基准平面,罐壁板从底层第一节开始,共分为9圈逐块逐节向上安装。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倒装法相比,施工效率更快、焊接质量更高、施工更安全。
由于储罐体积庞大,需用近10万平米的钢板拼接而成。项目团队采用预制法,提前对储罐底板、壁板、顶板和钢构件进行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焊接组装。如何将一块块“重量级”的钢材快速无缝拼接?项目部采用抬吊法将预制好的壁板一圈圈逐层进行吊装,再用全自动数字化焊接机对壁板进行焊接,最终提前20天完成全部储罐的焊接工作。
为提升工期进度,项目团队采用“白加黑”两班倒模式,项目大干时正值盛夏,高温暴晒导致罐内温度高达40℃,大“蒸笼”似的罐内,钢板格外烫手,工人们每隔几分钟就敲敲壁板相互鼓劲,“不要热晕了,再坚持一下!”坚守岗位、精细施工,从铺板到主体封顶,项目投入施工人员1200余人,各类机械设备200余台,创造了28天储罐单体封顶的“安装速度”,并连续3个月单月完成产值1.2亿元。
“双百”保障 接输油“长龙”
原油进得来、储得下,最重要的是输得出去。中建安装负责建设的两条全长7公里输油管廊,分别连接岚山—莒县、日照—京博输油管道。建成后,可承载近3000万吨/年输油能力,将大幅提升辖区油品疏港功能,为国家增加一条输油“大动脉”。
由于两座“输油长龙”施工面长、体量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锤击预制管桩方式,两个月就完成全部桩基工程,为输油管道夯实了底座。桩基完成之后,如何连接管道“长龙”?项目团队使用的下向焊技术有效降低焊缝冷却速度和氢含量,防止冷裂纹,提升焊接精度和质量,管道焊接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节省工期3个月。
在追赶工期的同时,项目团队也匠心坚守质量“生命线”,采用100%射线和100%超声波的“双百检测”方式把好焊缝的质量关,如同为焊缝进行“X光”检查,将焊缝的真实情况看的一清二楚。最终,仅用时6个月就完成20多万寸口焊缝检测,焊缝一次合格率达到98%,保证了管道的气密性。
筑梦深蓝,志在强港。多年来,中建安装积极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在全国10余个重要港口承建了50余个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助力建设绿色、智慧、安全、经济的“世界一流”强港,助力书写出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