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作为南京市重点民生用气保障项目、南京市首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工程和南京市“四新”行动重要任务,11月15日,随着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满罐存储,中建安装承建的南京滨江LNG储配(一期)EPC总承包项目正式交付使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三壁全包容金属常压低温LNG储罐,投用后,液化天然气可气化至3600万立方米,为南京主城六区和江宁区提供10天的平峰应急保供气源,同时助力解决高峰用气调峰需求,为促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增强智慧绿色能源利用、保障燃气能源稳定安全供应。
精工匠造 筑牢储能“安全结界”
液化天然气存储对温度、湿度要求极为严格。进液前,项目应用液氮系统,对储罐及管道进行全方位干燥,再通过液氮+LNG预冷工艺,将储罐温降至零下160℃,为进液营造“理想环境”。遍布全厂区的工艺管线上,保冷层厚度达到15厘米,为天然气存储筑牢“安全结界”。
作为液化天然气储存“主阵地”,项目建设的2个储罐高约37米,运行温度最低达零下163℃。
为确保保冷质量,三层罐体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套装”,主次容器都由13圈,每圈16块的奥氏体不锈钢钢板焊接而成,对加工方式和焊接质量要求极高。在径深仅1米的狭小空间内,项目团队坚持样板引路、指导现场施工, 每张壁板责任到人,确保质量可追溯,
焊接检测中,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98.5%,储罐全方位进行真空实验、充水实验、气密性实验和射线检测。多重保障覆盖每一条焊缝,品质建造为罐体保冷提供“硬核”背书。
基强则本固,基座的稳定性和保冷能力同样重要。在进行桩基施工时,项目团队将109根钻孔灌注桩深入地下50米,总桩承载力超过35000吨,确保罐体稳如泰山;底板则采用“一体化”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厚度达到80厘米。三层罐底板之间则设置一层混凝土、一层泡沫砖,共计9层的“防护罩”层层铺叠,最大限度保证保冷要求。
数字共生 贯通运行“中枢神经”
工艺管线交错敷设,气化设施布局紧凑,为避免管线和各设施运行时交叉干涉,项目团队将标高、方位、平整度等每个施工细节精准到厘米。在BIM模型基础上,项目深化建立覆盖全厂区百余套设备的三维实景模型,大到直径60厘米的天然气管线,小到每一个仪表阀门,在实景模型里都得以精准定位。作业人员“按图索骥”,便能完成标准化作业。
不仅如此,依托这个与项目本体同步生长的“数字湿地”,投用后,凭借全生命周期BIM三维档案,厂区全部单体的每个运营环节都可追溯,任何隐蔽部位的零部件损坏,维修人员也能立刻精准“把脉”,及时找到正确解决方案。
走进项目中控室,覆盖全工艺链的分散控制系统则诠释着数字建造在后期运维中的无限魅力。技术人员移动鼠标,点开屏幕,密度、压力值、温度、液位等不断跳动的数值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在“智慧大脑”的掌控下,“人机料法环”全要素全面打通,能实现运行24小时监控全程在线,紧急情况一秒响应。
绿色节能 稳定保供
坐落于南京滨江风光带,从高空俯视,绿色“秀带”上,淡蓝色罐体如明珠般闪耀光芒,现场管网则如“丝带”纵横交织, 乔、灌、草组成多层次复合绿化空间,厂区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结构紧密有序又充满美感,成为临江而立的别样风景。
实际上,这个“花园式”厂区不仅“秀外”,更是“慧中”。项目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于运行细节,在天然气由液态向气态“变身”的气化区,特别搭建空温式、水浴式两套气化设施,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及下游供气需求,灵活调整气化方式。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将选用空温式气化设施,以气温自然加热,催化液化天然气完成气化,最大限度节约锅炉加热带来的能源消耗。在气温较低、天然气供应量较大时,项目将启用水浴式气化器的备选方案,通过水温加热完成气化程序,为供气安全增添另一重保障。
储为用计,备为民生。中建安装将以专业和品质“筑”力构建城市能源保供新格局,提升城市韧性,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