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中铁十二局:为了万米长隧悄然穿越武陵山区

——写在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彭水隧道安全掘进5.3公里时

图1、隧道口

图2、隧道掌子面火热施工中

图3、工人在隧道掌子面作业

图4、一名工人在作业中

3月3日,在中铁十二局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巴彭段14标项目彭水隧道施工现场,出渣车辆往来穿梭,395名工人规范有序作业,87名项目管理人员指导、服务于一线,隧道开挖、支护、二衬、附属等施工稳步推进。截止目前,该隧道安全掘进5.3公里。

作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11.135公里的彭水隧道,为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双线分离,设计时速 80公里,土建总工期60个月,建成后将有效改善渝东南区域交通格局。该隧道由中铁十二局独立施工。“彭水隧道集‘恶、大、高、特、脆、紧’六大特点,施工难度极大。”项目经理李兴春介绍,该隧道地处武陵山区,环境恶劣,峭壁陡峻;规模大,距离长;地质特殊,穿越断裂带,突泥涌水,为高瓦斯地段;隧址位于自然保护区、引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敏感;工期紧。施工任务重,安全风险高。

彭水隧道自2020年5月25日全线首家开工,面对疫情防控形势,项目部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切实有效防控举措,顺利开局。过程中锁定打造“平安工地、品质工程、智慧高速、绿色公路”,争创国优的目标,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科学安排施工工序,以科技手段击破难题,创新工艺工装,强化现场监督,严控安全质量,落实标准化施工,施工质量安全可控。

“受地形限制,不足1公里的便道用时3个月才修通。”项目总工程师李宗治介绍,隧道洞口施工期间,设备进出、材料运输困难,工人们挂在近90度峭壁排危石,再修施工便道。隧道施工中,已安全平稳穿越岩溶洞穴14处,不良接触带2处。面对复杂地质和瓦斯,将地质预报纳入工序管理,长、中、短等预报手段相结合,配合超前地质钻探,探明前方地质,做到有疑必探,无探不掘。同步实施瓦斯自动监测和工人监测,严格按瓦斯隧道进行安全管理,强通风、勤检测、超前探,保安全。采用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防水板自动铺设台车、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等工装提高工效。大力开展新工艺、新工法、专利等应用和研发,强化隧道光爆技术应用等,形成4项新型实用专利,保障了安全质量,单掌子面单月掘进达225米。实施“首件验收、样板引路”制,带动工程创优。设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实时监测施工实况,及时生成数据分析,发现隐患,强化协调,快速处置。设“党员监督岗”,发挥党员先锋队作用,过程监督施工质量,及时排查隐患,小问题现场解决,大问题集中讨论解决,确保施工质量。

“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现场!”该项目安全总监景岗山介绍,项目部在隧道洞口处设安全讲评台,由项目副经理、技术员、安全员讲解相关安全内容,引导作业人员熟悉隐患应对方法,防患未然。安装门禁,对进出隧道人员进行人脸识别。为作业工人发放、佩戴自己“专属”的芯片安全帽,实现人员实时定位,有效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班前教育注重接地气,自编“两单两卡”顺口溜,助工人知风险,明职责,会操作,能应急。加强安全巡查,对现场安全设施、施工设备等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督促整改到位。建立一人一档,开展安全自查自纠。坚持安全管理闭合制,按月兑现安全奖,对关键人员实施安全包保,促进了安全生产。

“工区经常能见到蛇,这是生态好的象征。”景岗山说。施工中,项目部注重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临建规划避开影响环境敏感地段;生产生活区设5级沉淀池,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减少污染;拌和站设自动喷淋降尘系统;采用环保型前置式隧道洞门施工工法;现场设泥浆池,分离设备将泥水分离,水用来降尘;联系有资质单位,及时回收机械车辆产生的废机油,按环保要求处理。通过系列举措,减少项目施工中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碳排放,将隧道轻轻放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春节期间短暂休整,正月初八,项目管理人员全部到岗。目前,参与隧道施工的作业工人全部到岗。经疫情排查、工前培训、复工验收和相关准备后,快速步入施工正轨。项目实施工期管理,严格工序管理,开展劳动竞赛,落实班组考核,进一步提升施工工效。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全长285公里,跨越重庆市巴南、南川、武隆、彭水、酉阳5个区县,预计2025年底前通车。建成通车后,将极大缓解原渝湘高速的通车压力,便捷沿线区县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