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这个享有“梦幻城市”称号的地方,一座以高楼和繁华闻名于世的城市。曾几何时,迪拜这块小小的土地上,曾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建筑机械,大规模的建筑投资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全世界建筑竞技场。在迪拜运动城的地区,一座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地下2层地上32层,建筑面积达32000平方米的“鱼”形建筑,成为该区域内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2012年11月,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2011-201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获项目名单中,这座大楼赫然在列,摘取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境外工程)银质奖章,成为中国首批10项海外国优工程之一。下面,就随笔者一起探寻这项海外国优工程背后的的创建之路。
开工遇大麻烦
运动城商住楼合同总价近3亿元,为地下2层、地上32层,建筑面积32000平米。工程范围包括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包括地下室、地面层、标准层、屋面)、砌筑工程、装饰工程、MEP安装工程和其他暂定项目等。
2008年8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对在迪拜经营多年,有着丰富高层建筑施工经验,承担过阿尔法丹大楼、曼彻斯特大楼等高层建筑施工的中铁十八局集团来说,这个项目算不上有难度的工程,人人信心满满。
可是正当项目团队按照施工方案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卯足劲儿准备大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迪拜的建筑市场顿时陷入了谷底,热钱逃离,房价跳水,工程的停建的消息充斥着各大媒体,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整个市场陷入一片恐慌。这个曾经聚集了全球近三分之一工程机械的建筑业天堂,瞬间成为了无数建筑企业的坟墓。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项目团队主动调整策略,及时同在建项目业主签署补充协议,达成了适度放缓施工进度,工程建设照常推进的的解决方案。施工进度放缓后,业主工程款支付也相应放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业主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使得这个项目不至于被业主搁浅,造成企业没活可干的局面。为企业渡过难关打下了基础。
创新出高效率
技术好,才是真的好。运动城项目地处高温干燥的沙漠地区,其筏基中心区域深度达3.2米,停车区域深度1.5米,需浇筑混凝土体积8800方,高温环境下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成为项目团队首要难题。为此,项目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他们首先与混凝土拌合站协调,在确保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的同时,还通过优化配合比、加冰降温等方法,严格控制混凝土出厂温度不超过25度,运输到现场不超过32度以确保混凝土粘合性,在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的办法,确保施工过程井然有序,浇筑当天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在业主组织的观摩团的注视下,筏基浇筑非常成功,业主、监理非常满意,也为接下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业主资金逐渐宽裕,项目团队主动提出要加快施工进度要求。于是项目团队根据施工经验提出将楼板改为后张拉设计,并以详实的计算数据和喜瑞福项目的成功实例说服了监理,结构施工期间基本达到了7天一层的速度。
他们研发的科技成果《双向有粘结预应力后张拉大跨异型现浇砼楼板的设计与施工》,先后被天津市科委评为国际先进技术,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该科研项目的两项专利发明《一种后张拉体系楼板新加柱底部节点加强装置》及《一种利用高强度钢绞线进行大跨异型楼板的施工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受理。
通过采取后张拉楼板施工方案,直接节约成本约400余万元,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外籍劳务效果好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项目投资达近3亿元的项目,仅配备13个人的管理团队。其中,中方总工程师1名,外籍总工程师1名,现场经理1名、外籍质量控制工程师1名,测量工程师1名,土建工程师2名,水电安装部2名,现场调度1名,设备物资经理1名,后勤管理人员1名,专职安全工程师1名。谁看了都不禁摇头,对这个团队能否完成这么大的项目捏一把汗。
劳务短缺,是国际工程普遍面临的问题。项目团队上场时,大胆提出要自行组织外籍劳务队伍的办法。第一批从印度招收了30人,但并没有将这些人员和中国籍劳务一起使用,也没有参照其他兄弟公司那样以中国劳务带印度劳务的方式,而是直接招聘外籍工长来管理外籍劳务,在工作安排上也是相互独立,中方劳务和外籍劳务独立安排工作,各自互不相干。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中外劳务队伍相互比较、相互赶超的氛围。事实证明,这个方法不仅没有形成中外劳务队伍的矛盾,还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目前,中铁十八局迪拜公司无论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施工工人,外籍员工的比例都占到了一半以上。虽然经常因为文化和施工理念的不同产生分歧和矛盾,但是双方在生活中却是好朋友、兄弟。而中铁十八局迪拜公司的员工们,也正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改变着中国人在外国人脑海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