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东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芒果之乡”,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既有“百色起义”策源地的美誉,又有右江革命根据地发源地的荣耀。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铁十四局集团云桂铁路一工区的全体参建员工们,正在发扬革命先辈的创业精神,为在“芒果之乡”书写新的建设辉煌而拼搏奋斗着。
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云桂铁路全长710公里,为一级电气化双线铁路。云桂铁路建成后,对扩大西南出海通道的运输能力,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0年5月开工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云桂铁路资金高度紧张,施工举步维艰,一度甚至处于停工状态。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一工区领导班子成员在刘志波、王剑两任项目经理和党委书记王学国的带领下,认真分析研判形势、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提出了以推行完全责任成本核算为主线的管理模式,其目标就是要细化责任,挖潜增效,最终实现管理提升,化解因施工不能正常展开带来的危机和风险。
夯实基础,搭建责任成本核算的运行平台。通过专题学习教育,有效提高全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为抓实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通过构建“成本核算小组监督层、业务部门控制层、施工班组执行层”的三级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明确了管理层、作业层和职工的责、权、利,为抓实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机制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过程控制有依据,考核评价有标准,具体操作有流程,为抓实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把握关键,抓好合同的起草、签订和执行环节。合同管理是责任成本核算的重要部分。在合同的制定环节上,他们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上级单位的有关规定,对相关工程成本进行测算,实行单价上限,并将其作为合同单价的基本依据。为杜绝可能存在的合同漏洞,还制定了由一工区物资、成本、财务、安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合同会签与评审制度,对于重大经济合同的论证、起草、谈判和签订工作,必要时申请公司成本管理部和法律事务部全程指导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合同执行环节,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组织施工、验工计价及支付款项。对于履约能力差、扯皮现象多、管理难度大的施工队伍,通过采取减少施工任务、解除劳务合同等方式,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推进,仅2012年,一工区就清除不履行劳务合同的施工队伍15个。
突出重点,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在设备管理工作上,他们坚决执行“阳光采购”政策,除甲供材料外,对钢材、水泥、粉煤灰、防水材料、砂石料、小五金等大宗材料,通过传统市场和互联网两种手段,拓宽供货渠道,坚持货比三家,严格比质竞价。一工区采取严格的监控措施,对库存情况和现场材料定期进行盘点,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同时,在计划控制、限额领料的基础上追踪掌握实际材料消耗,通过采取月度核算、考核等有效手段,将材料消耗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一工区统一调度管理工地上所有设备,使其实现最小配置,最大利用。在工作中,还对现场机械台班采用多重签认制,即由现场作业员、技术员、分管领导共同签字确认,并在当天上交一工区设备部,这也避免了机械台班的错记、漏记、多记现象的发生,有效堵塞了效益流失的漏洞。
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都要建立在落实责任制、强化执行力的基础之上。面对战线长、项目多的工程实际,为细化责任,精细管理,一工区把工程划分为三个管理分区,给分区配备了人财物资源,和分区签订了责任状,制定了分区考评、奖罚办法。这样一来,真正实现了靠前指挥,零距离服务。由于各分区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全部住在施工现场,遇到问题随叫随到,随时解决,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因管理和技术服务跟不上造成窝工、扯皮的现象。同时,各分区不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而且相互比较,你争我赶,很好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推行了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一工区在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较好地化解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确保了施工生产的正常推进。
一套务实的管控方案
一工区管区长21.7公里,途径田东县思林镇、林峰镇两镇,毗邻南昆既有线,属既有线范围施工5.7公里。主要工程量包括:特大桥4座、大桥7座、中桥4座,隧道10座,挖填土石方约243万方,涵洞51座,新建站场1座。该项目施工的最大难题是地质条件恶劣、重大危险源多。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加强标准化工地建设,摸索出一套针对性很强、颇为实用的管控措施,使施工难题得到破解,安全质量得到保证。
该项目承建的都是浅埋偏压隧道,从开挖后提示的围岩分析来看,薄层状褐黄色泥质砂岩遇水具有中等膨胀性、承载力低、易软化的特性,在掘进过程中围岩受扰动后对已完成的初期支护影响较大,极易造成初支沉降变形。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勇气。一工区从内外两个层面入手着手破解施工难题。首先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团队,搜资料、查规范、找对策;其次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评估风险、论证方案、制定措施。最终决定采用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序。针对不同围岩特征,还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突发预案。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工区安排专门技术人员24小时在洞内值班,记录各工序施工时间、监督现场施工质量、记录描述围岩变化情况、监控并记录初支各台阶沉降及收敛数据,工程部每天收集相关数据并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桥梁施工方面,由于作业面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毗邻的右江为当地主要饮用水源地,因此对施工环保要求格外严格。如使用常规的冲击钻进行施工,不仅施工周期长,还将产生大量泥浆,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一工区技术团队在深入研究地质条件,反复比较多种施工方案后,得出一个结论:在中膨胀泥岩地质条件下,采用旋挖钻施工,成本低,污染少,效率高,工地适用性强。一工区在前后试验十余次后发现,由于膨胀泥岩孔壁遇水稳定性差,容易崩解、塌孔,除了要选择合适的钻机和钻斗,合理的泥浆配合比是影响护壁效果的关键。最终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改良,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设计参数要求。
在标准化工地建设中,他们强调了严格工作流程的重要性。例如在安全管理方面,他们一丝不苟抓好每个步骤:围绕既有线安全防护、浅埋偏压隧道、膨胀土路基、1000余抗滑桩等重大危险源,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36项;坚持先培训合格再上岗的原则,先后举办安全教育培训76期,员工安全培训面达100%;进行安全技术论证16场次,召开安全技术交底会35场次;对既有线、桥墩深基础开挖、隧道掘进等关键工序,都派技术人员和安全人员跟班作业,旁站到位;定期对安全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奖罚兑现。
由于该项目的安全质量全面可控,一工区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他们施工的那荣隧道被业主评为“标准化工地”,并举行了现场观摩会;桥梁墩身、涵洞、路基等工程也被上级单位评为“样板工程”。在代表局指参加业主组织的信誉评价中,获得第一名1次,第二名2次。2012年11月28日,铁道部质检总站对一工区既有线路基施工进行安全质量大检查,各项工作也得到一致好评。
一条独特的竞赛之路
劳动竞赛是施工单位组织大干的一种方式,是保工期、保进度、保安全、保质量的重要载体。中铁十四局集团云桂铁路一工区在组织开展劳动竞赛中,从项目实际出发,大胆创新,为劳动竞赛注入新的内涵。他们在周密安排、深入动员、严格奖罚的基础上,把功夫下在优化方案、现场练兵上,更好地实现了“创优质、创高效、保安全”的综合竞赛目标。
优化方案。为迅速打开施工大干局面,一工区将方案优化作为提高工效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旋挖钻机钻孔的施工方案,单台机械最快能实现一天钻孔,灌注完成5根灌注桩,大大提高了工效,实现了产值突破。通过使用全自动钢筋笼滚焊成型机,每天能生产钢筋笼10-15个,有效满足了桩基灌注需要。结合隧道地质特点,在设计院出图前,邀请设计人员进驻现场,经过对地质情况的钻探,设计院接受了一工区的施工方案,最后将隧道围岩等级全部调整为V级,这也提高了隧道前期的产值比例。在那皿村600米路基施工中,考虑到当地没有合适土源,如果按原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仅成本高、且工艺复杂,无法快速打开工作面。一工区与设计、监理、业主多方协商,最终将该段变更为那皿特大桥,从而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现场练兵。一工区提出:劳动竞赛不仅是为了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历次劳动竞赛,钢筋工、试验工、测量工、挖掘机工等各类技术比武活动经常开展,这在交流经验的同时,锻炼了队伍、促进了生产。2011年,一工区组队参加局指举办的技术比武活动中,力压群雄,荣获二个一等奖、二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一工区还成立QC活动小组,大力开展科持创新活动,近年来《三维静压法施工技术》、《新型降水井管的制作》分别荣获集团公司一、二等奖,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2010年开工以来,一工区在上级组织的“大干四季度”、“奋战三个月,实现新突破”、“上下齐动员大干100天完成产值九千万”等三次劳动竞赛中,全部超额完成局指下达的任务指标,三次名列各标段第一。#p#副标题#e#
一支优秀的员工团队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云桂铁路全线息工。复工后,一工区无论是工程进度,还是综合管理水平,在历次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他们在息工一年的情况下,靠什么做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战斗力不减?项目经理王剑的回答是:“我们能有这么好的施工局面,靠的是重视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打造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坚强团队。”
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项目部”活动。一工区通过开展“读书月”、技术比武、举办员工业夜等活动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同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书籍、杂志,积极动员和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函授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即使在息工期间,一工区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技术骨干留在项目,每周组织大家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为做好该项工作,项目总工组织牵头,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各职能部门参与,组织了桥梁、隧道、路基、涵洞等一系列关于高铁施工技术的专题培训。开工后,每月至少举办两次专项工程、技术难点培训和考试,保证知识更新速度与工程建设实际要求“合拍”。
认真做好对新学员的人才培养工作。新分配来的年轻学员人数众多,他们能否迅速成才,早日挑起管理重担,直接关系到团队建设的水平和施工生产的完成。为此,一工区在新学员到工区报到时,就组织参加岗位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随后根据学员自身情况,按照“技术有人带、困难有人帮、生活有人问”的总要求,选择技术好、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与新学员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一对一进行传、帮、带。在施工中,他们注重实践锻炼,组织学员参加既有线安全施工、桥梁灌桩技术、隧道开挖工法、路基施工技术及内业资料整理等近20项专题培训。同时,还通过采取座谈交流、专题交流、视频学习、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在具备了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后,一工区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进场至今,已有多名年轻员工被推荐提拔到项目副经理、技术主管等重要岗位。项目书记王学国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对青年员工队伍的持续培养,就不可能建成今天这支高素质、有战斗力的施工团队。”
年轻的一工区员工队伍,不但在施工现场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参与突发事故抢险中也敢打善战,充分展示了央企风采。2012年5月25日凌晨3时许,南昆铁路山心至思林间K108+700米处发生险情,该路段约35米路基及桥护锥被冲毁,最深处达7米,行车被迫中断。险情发生后,一工区积极投入到南宁铁路局组织的抢险中。员工们顶着狂风暴雨清除淤积杂物,抛填石头,经过12个小时的顽强奋战,终于在当天下午16点35分夺得抢险胜利,使南昆线恢复通车。他们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精神,受到了南宁铁路局、百色公务段和云桂铁路广西有限公司的好评,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一方靓丽的和谐风景
班子和谐。在日常管理中,一工区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三重一大”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不搞一言堂,不搞小动作,保证了团结和整体合力的发挥。同时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补台,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打造学习型班子,队伍进场后,他们多次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管理技能、领导能力、技术规范培训,学习现代项目管理技巧,规范管理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干工程,与群众建立起一种信任、和谐、关爱、融洽的新型人际关系。
队伍和谐。开工以来,一工区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筹划,建起漂亮整洁的活动板房大院,配备了生活设施和文体场所,驻地和工地标语醒目,彩旗飘飘。每逢节假日,组织开展篮球对抗赛、乒乓球友谊赛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使员工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此外,项目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传承铁道兵精神、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等教育活动,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尽管项目工作艰苦、待遇不高,三年来却无一人因此而“跳槽”。
路地和谐。为增进一工区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相互理解,2012年,一工区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主动参加路地共建活动8次,参与地方的传统文化节4次;在施工中,他们尽可能兼顾双方利益。2010年,在选择高祥一号隧道至高祥三号隧道之间的施工便道时,有两种方案供选择:一是沿施工红线修筑便道,成本低;二是在既有机耕路上修筑便道,但线路长、成本高。一工区经综合考虑,认为既有机耕路沿线有十几个村庄、上万农民,将其修整拓宽,不仅能用于便道,而且为当地群众留下一条“致富路”。最终一工区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达成一致,一工区负责修路,当地政府负责赔偿农民损失,实现了双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征地拆迁、顺利施工赢得了较多的外部支持。
目前,一工区的全体参建员工正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施工生产中去,为全面优质完成云桂铁路建设任务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