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祁连山脉东段青海省境内一个多民族的小城,因其1800年的小油菜种植历史和气势磅礴的油菜花海久负盛名。每年7月,几十万亩的油菜花竞相盛开,绵延近百公里,与青藏高原的碧空白云和远山近水交相辉映,令无数游人心醉神迷,也令更多的人趋之若鹜。然而,对于中铁十三局集团电务公司兰新铁路项目部员工来说,他们造访并驻足门源,并不是要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美景,而是要投身兰新第二双线铁路的建设,为西部人民建设一条通向幸福之路的钢铁大道。
2010年3月,电务公司作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参建队伍之一,进驻门源,担负19.518公里路基、以及管段内41座箱形涵(桥)的施工。工程建设以来,在项目部领导班子的统一指挥下,高速度设营,高标准施工,参建员工克服了高海拔、大风沙、超低温、暴风雪等诸多困难,团结一心,保工期、控成本、建团队,亮点纷呈,为全面实现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工期,统筹安排平稳推进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是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标准较高,建设过程中对轨下路基、桥涵等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要求很高,以满足线路建成后安全运营的要求。电务公司工区管段内容主要为路基加横向构造物,客运专线的建设有别于传统铁路的建设,线路采用无碴轨道,测量要求精度高,对线下工程沉降要求标准高,路基线路长、土方填筑量大,路基附属工程量大,施工队伍多,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由于低温严寒的自然环境,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仅为五个多月,工期紧张、压力巨大。
项目班子针对工程特点,科学组织队伍,合理安排工期计划。针对路基土方填筑量大的困难,项目部采取了集中组织填土、卸载,155万方土仅用了5个月就填筑完成;卸载68万方土仅用2个月完成。针对路基附属防护工程量大、工序繁多、现场交叉作业面多的问题,技术人员事先对施工图纸理解透彻,对各个工序的施工工艺、质量标准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之上,将各个工序的施工顺序和各个工班组的作业面都事先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安排,避免出现返工窝工等情况;高峰期有800多人同时作业,为便于管控现场进度质量和现场技术指导,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中午在工地吃饭,确保施工监控和组织协调不空位。
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这支以电务专业公司身份承建土建工程施工的队伍,实现了施工进度快、质量标准高、安全控制好的目标。
施工进度方面:填筑快,第一个填筑完成,为堆载提供作业面;卸载快,第一个卸载完成,为防护工程提供了作业面;防护工程快,防护工程量最大,今年完成比例也最大。
施工质量方面:路基沉降评估一次通过;上半年,因管段内护道浆砌片石质量高,获得局指挥部的表扬和现金奖励,并由局指组织标段内其它工区现场人员到工区内现场观摩。
施工安全方面:3年施工安全无虞。
建团队,执着坚守共筑坦途
在高原施工,不仅是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施工团队意志和信念的磨砺。这个项目,是电务公司提高作业能力、培养土建管理队伍的重要基地。项目部将团队建设与工程施工一样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力争在优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的同时,打造一个团结向上、智者有备的智慧团队,为电务公司下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认识,提升素质。针对工程任务新、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项目部通过走出去、带回来、导师制等形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项目总工确定学习培训内容,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挑选有经验的技术骨干进行委外培训,回来后担任授课老师。选拔部分业务精、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年轻学员的指导老师,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配,明确师徒关系和传授责任,培养新生力量,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项目党工委还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年轻人学专业知识、钻研技术,营造勤奋、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门源地区是一个以汉、回、藏、蒙古、土等22个民族聚居、农牧结合的所在,为确保外部环境和谐稳定,项目部定期进行铁路建设意义、民族政策等宣传教育,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实施人文关怀,稳定队伍,凝聚力量。项目所在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平均海拔3300米,在这个以冰峰、雪山、沙尘、风暴、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和严重缺氧为自然标志的门源盆地,天气反复无常,大阪山和祁连山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初登高原,近2/3的员工都患上了头痛、气喘、失眠、食欲不振等高原病,气候干燥,脸颊、嘴唇皮肤开裂,强烈的紫外线给大家的脸上烙上了鲜明的高原红。针对高海拔缺氧,项目部专门为每个宿舍配备氧气袋,办公室长期储备高原工作必须的药品;为使职工能够吃好吃饱,项目部专门派人到县城购买新鲜蔬菜和主食材料,成立了食堂管理委员会和伙食监督小组,并且每周更换食谱,合理安排膳食确保营养搭配均匀,及时公布伙食费开支,加强两个食堂的伙食帐目管理,做到月清月结,不超不节。为职工创造了良好舒适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思路清晰、有责任心、执行有力。项目经理张明刚,成熟、睿智、管理经验丰富,虽然负责三个项目,工作繁重,但始终坚持深入现场对进度、质量进行监控、协调、指导,并强化成本控制。项目书记徐希华,沉稳、勤勉、虚怀若谷,负责项目党务工作及外部协调。在兰新三年,身体出现了心脏病、高血压及颈椎病等症状,仍然毫无怨言坚持工作。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王伟亮,踏实、勤奋、技术成熟,负责现场管理及技术管理工作,2012年4月份右脚骨折,手术2个月后拄拐回到现场坚持工作。项目总会计师韩少杰,内敛、敬业、熟谙业务,负责资金调配等财务工作,在提供资金保障、成本控制、节约税款等方面做出贡献。
项目部全体员工始终坚守在高原,服从指挥,默默奉献,为圆满完成阶段性施工任务贡献了力量。杨景桃,铁道兵出身的老同志,已经在高原奋战三年,作为负责级配碎石生产负责人,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开始指挥运行搅拌机,正常运转后,还要负责每天300多次车辆出入拌和站及装卸料,一直忙到晚上清洗完搅拌机才能休息。去年级配碎石施工从7月底开始到10月底结束,他三个月如一日不辞劳苦,保障了级配碎石施工,为无渣轨道施工提供了作业面。师晓舰,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3年青春,与艰苦寂寞和大量现场工作为伴,无怨无悔、乐观向上,是现场众多年轻人的优秀代表,更是大家高原奋战、奉献青春与智慧的真实写照。
如今,路基还在祁连山下延伸,巨龙已经初具雏形。一条舒适、便捷的高原快速铁路,将把这片古老的土地带上通往幸福安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