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赴中国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举行高扬党旗活动,期间的所见所闻,让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地感动,使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洗礼。
从中铁一局四公司党委决定8月26日在雀儿山项目部举行“高扬党旗筑天路,建功高原创一流”主题活动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一直处于激动和兴奋之中,一定要亲自参与这次主题活动,挑战一次生命极限。其实,雀儿山隧道项目中标后,我就时刻准备着去川藏高原雀儿山隧道项目部采访,这些年的工作习惯,越是艰苦、艰难的施工环境,越能激发我的写作欲望。
8月22日上午8点准时从咸阳出发,下午18点顺利抵达成都,餐后休息,为明天向雀儿山进发做准备。8月23日上午8时30分,车出成都直接上成雅高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雀儿山之行。沿途经过泸定县,瞻仰了当年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壮举,穿过充满感情浪漫色彩的情歌王国——康定,来到了海拔4298米的川藏第一关折多山垭口;随后一路下行进入了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夜宿在红军长征时建立的革命老根据地道孚县。
24日上午,驱车行至炉霍县,317国道正在修建,道路极不畅通。在甘孜停留时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没走多远,倾盆大雨瞬间而至,时而冰雹、时而小雨。当行至德格县的马尼干戈乡时,司机小姚说,前面最高的那座山就是雀儿山。我已经可以看到山顶上厚厚的积雪,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
车上的海拔显示表开始飚升,4100、4500,已经超过了折多山的海拔高度,到了雀儿山垭口,打开车窗,大风夹着细雨,穿着外套也冷森森的,标志桩牌上最高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的文字清晰可辨,周围裹满各种色彩的哈达和藏经文在劲风中飘扬,兴奋的心情让我没有感觉到任何高原反应。
翻过雀儿山垭口,车沿着盘曲的山路下行,半路上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刘勋、总工程师姚志军驱车上来迎接,我的内心顿时涌出了一股暖流。在一个拐弯处,司机小姚指着山洼中的一片建筑说:那就是项目部驻地和隧道口。
说话间,车很快就到了项目部驻地,20多名员工服装统一、列队欢迎,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映汶、桃巴项目文化传承。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项目部驻地的办公室、会议室、试验室、医疗室、图书室、食堂、洗澡间等设施。看完驻地,又来到了施工现场,电子显示屏、标识标牌、标语口号将整个工地装扮得格外清爽,干净整洁。隧道作业队负责人林修建的现场解说,让我当时没有分清他是项目部的工区主任还是作业队负责人。
从隧道出来,又参观了封闭式拌合站料场、钢筋加工厂,观看了制氧室、集中吸氧室,眼前看到的一切,耳中听到的这一切,让我感动不已。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项目驻地和施工现场建设的如此标准规范,员工的精神面貌如此之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此时此刻,我的心脏跳动频率明显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强忍着没有让激动的泪水流下来......
参观完施工现场,项目部早已过了吃晚饭时间,员工们都没有吃饭的意思,仍然站在院子里目送着我们离开项目部,在这遥远的川藏高原雀儿山下,在他们那种喜悦和期盼的复杂眼神中,我看懂了他们第一次在这么艰苦的地方见到公司来人看望他们,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那种激动的心情,车子已经走了很远,当我回过头从后玻璃窗中看见他们还久久地站在院子里,此情此景,终于让我忍不住地留下了憋了很久的感动热泪。
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因为海拔高、道路险、冰雪重等因素,被翻越人员称为“国道天险”。四公司施工的雀儿山隧道,就是为了解决人们不再翻越这个“国道天险”,将原来2个多小时翻越雀儿山的危险山路,变成10分钟从雀儿山隧道直接穿越的伟大工程。
建设方德格段指挥长许金华对笔者介绍到:雀儿山隧道建设项目所处位置为高原严寒地区,具有“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典型三高三低特点,隧道建设难度相当不易,工程采取了“拌和场全封闭,并在料仓地下及四周设置暖气片,确保在低温条件下混凝土工程施工”等系列施工办法,加快隧道施工进度,早日建成雀儿山隧道。
国道317线德格段协调办副主任德措旦珠告诉笔者:雀儿山隧道是我们德格人民盼望已久到的工程,德格歌舞团、乡上、老年协会所有退休老干部等先后4次前来项目部慰问,县财政出资解决协调工作,我们与项目部关系融洽、感情很深,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德格人心中,谁阻止雀儿山隧道施工,谁就是德格人民的敌人。
8月26日上午10点30分,蓝天、白云、青山将雀儿山隧道工地陪衬得十分美丽,项目近百名员工精神抖擞,穿戴统一,在隧道洞门前庄严宣誓,铿锵之声响彻云霄,为中铁一局争光添彩,造福德格人民的鸿鹄之志坚定神圣。正如四公司副总经理兼四川工程事业中心总经理许志忠所说:今天,四公司党委将党旗授给了我们,我们不但要将党旗插在雀儿山上,我们还要让党旗在雀儿山上高高飘扬起来。
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刘勋告诉我们,隧道开始进洞130米处,全是破碎堆积物,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很大,每天进尺只有0.5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项目部稳步推进,现在已经进洞500米,年底突破1200米的目标绝对有信心和把握。
下午的雀儿山隧道项目部党群工作座谈会别开生面,会议不仅让项目部全体员工参加,也让隧道作业队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这种做法我是第一次遇到,更让作业队负责人深为感动。他们在会后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项目部一直把我们当一家人,相互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干不好工作总觉得愧对项目部。
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刘勋、党支部副书记贺志杰、总工程师姚志军、副经理赵小东分别从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生产、项目文化建设、党建思想工作等方面汇报了项目一年来的工作情况,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管理、文明施工不仅名列全线前茅,成为全线学习的榜样;而且项目部与业主、监理、地方政府以及作业队伍建立了良好的内外部关系。
项目上唯一的女员工韩小娟是综合办主任余长江的妻子,她说:来雀儿山10多天时间,刚来头晕感冒,吃不下饭,现在已经适应了。余长江说:别人都说我为了钱把媳妇也拉上山了。其实并不是那样,自己还年轻,喜欢挑战,这个项目融洽和谐。
西南交大毕业的见习生冯铭军说:我是2012年9月12日来到雀儿山隧道项目部,当时内地穿短袖,这儿已经下了雪,十几个人住着一个帐篷,大家一起建点干活,一年来感觉自己成长不少,大家在一起很和谐,这种精神给我了很大鼓舞和坚持下来的信心。
项目副总工、团支部书记张松说:我是最早来雀儿山隧道项目的,第一次上高原有一点冲动,现在感觉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的机会,懂得了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是一项骄傲自豪的事情,既然上雀儿山来了,就要做好自己,在困难面前要有精气神,力争做得更完美,实现创新超越。
安质部长王志强说:以前呆过6个项目,来到这个项目感觉凝聚力很强,这儿的苦难不用说,平时无论干什么活,从来不分领导和员工,大家一起抬石头、挖树坑、抬水泥、打地基,让我很感动。一年多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工区主任唐明治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一种成功,去年7月1日出发到雀儿山,一路上感到高原并没有什么,到后发现没有人烟,大家住在帐篷里,地下冻土很冷,用大衣护着腿,上面很热,技术人员光着膀子做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建好了工作、生活区。
军人出身的物设部长同军鹏说:山高路险,路途遥远,材料供应最怕冰雪天气,水泥从雅安、泸定最快也要3天,炸药手续繁琐,最快也要5天,钢材从成都运来最快7天,加上开始发电机发电油路常堵,大电通上后每月也要停3-4天电,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从没有因为材料影响施工,力争把本职工作干好。
试验室主任张亚鹏、工程部副部长张海鹏、助理工程师滕加亮、技术员贺力力、财务部长袁小辉等同志也都谈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了自己坚守雀儿山隧道项目,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在高海拔的高原上,在这么艰苦的施工环境里,我们以为员工们肯定有很多怨言和意见要诉说。而令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仅仅是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的发言站在较高的角度看问题、谈思路、讲措施、找对策,始终为夺取雀儿山隧道的全面胜利而不懈努力;所有员工及作业队负责人的发言也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他们都谈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尽快将雀儿山隧道打通,为中铁一局争光的话语。没有人谈困难多、待遇低,没有人向四公司提任何要求,说的最多的是感谢,谈的最多的是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的灵魂。
说实在的,我们是在植被好、氧气充足的季节来到雀儿山,缺氧的感觉并不是那么明显。采访中员工们告诉笔者:到了冬季,厚厚的大雪封山,一片银白世界,雀儿山高原更加缺氧,经常会引起头晕、头痛、呕吐、气喘、睡不着觉、血压升高等症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是对每一个人意志和毅力的真正考验。
说心里话,这次在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的每一天,我一直被项目部全体干部职工的吃苦奉献精神所感动着,多少次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难以掩饰;多少次眼睛湿润,泪水在眼眶里来回打转。当我离开雀儿山项目时,回望着海拔4270米的雀儿山项目部驻地,再一次穿过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回想着那些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人,他们还要依然战斗在这4270米的雀儿山脚下,顿时心中升起一种敬佩之情,我发自内心地想说一句,他们真的才是四公司乃至中铁一局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