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鼎六年,“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设郡。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记载了霍卫平匈的历史功绩,千年孕育的河西走廊,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辉煌。风历沧桑的祁连雪山高耸苍穹,万古冰封,在他的身下,兰新高铁——一条横贯中国腹地的钢铁动脉,一座全新的欧亚大陆桥拔地而起。灿烂的格桑花迎风绽放,簇拥着中铁八局二公司兰新铁路的建设者们。是他们,历时四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迎风沙、战严寒、破冰雪,当兰新高铁成为大西北新地标的时候,这片黄土地上,已然烙下八局人的印记。
秣马厉兵,征战塞北,浩荡铁军排头兵
2009年底,伴随着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批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新高铁)这条全长1776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横贯于中国西北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铁路大动脉正式开工。
在得到参与这条“新丝路”的建设的任务后,二司人喜忧参半,喜得是兰新高铁是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的区际交通网络重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计划新开工18项重点工程之一,能参与兰新高铁建设那将在公司近60年的峥嵘历史上再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忧的是如何克服工期紧,任务重,在困难的情况下标准高效建设好兰新高铁,不辜负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的期望与重托。
二公司承担施工的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XS-9标段全长80.176公里,其中特大桥5座,大桥2座,中桥1座,涵洞19座,单线无砟轨道施工80km。为建设好兰新铁路,二公司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专门团队,为项目建设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和现场调查,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项目管理团队,选址张掖,与这座千年古郡结下不解之缘。
风沙、干燥、严寒,人与自然的较量从二司人刚踏上这片土地时,就已经开始了。西北的干燥,不仅表现在地表上植被凋敝,难以生长,而且空气湿度极低,空气中水分极少,让初到的人呼吸系统极难适应。西北的风沙,不仅如龙卷风来袭这天蔽日般剧烈,更是突如其来,没有一丝征兆。西北的寒冷,不仅是夜里零下10余度的严寒,更是在午间烈日烘烤下,白天与黑夜近30度的温差。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二公司兰新项目部于2010年7月组建后,跑步进场,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到高峰时百余人的管理团队,二公司铁军作为集团公司的排头兵,扎进大西北,这一干就是四年。
披星戴月漉战冰雪“翟寨子”上显真章
“早穿棉袄,晚穿衫,闻鸡起舞,星夜归”,这是每年的6到9月,兰新项目部最真实的写照。“早上太阳出的早,7点起床,7点半上工地,大伙都很积极,抢工期的时候,都在工地上吃饭。”项目综合部长唐三对大伙的饮食起居甚是清楚。
由于当地的特殊气候条件,施工的黄金时间集中在每年的六到九月,工期压力十分巨大。其中翟寨子连续梁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是项目施工工期的“咽喉”。
为保证进度,力求在冬季到来前完成节点工期,保证整体工序顺利推进。兰新项目部确立了以翟寨子连续梁建设等工作重点,针对施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运输的特点,决定采取全线一线铺开,同时推进的施工策略。这样的好处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了工期任务的完成,但是同时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资源调配难度。
翟寨子连续梁全长145.5米,采用挂篮施工,从挂篮走形、钢筋绑扎、预应力管道安装、混凝土浇筑、到等强养护和最后的张拉,要经历7天一个循环,为保证工期,项目精心组织,细化安排,确保各个工序衔接得当的情况下,将前三道工序安排到夜间进行。同时,为保证混凝土质量不受温差影响,每天混凝土浇筑从下午5点左右开盘,浇筑到凌晨2点,硬是将7天的循环缩短了1至2天。
“两班倒,24小时施工,现场的领技人员确实很辛苦,晚上太冷,风太大,有两次浇筑到凌晨4点,每个人都坚守到最后一刻。”项目副总工赵智善说道。作为一个刚到工地几年大学生,在兰新项目3年多历练,他已经挑起了连续梁施工技术管理的重担。
2013年7月20日,庆祝的鞭炮声响彻天空。这天,是翟寨子连续梁合拢的日子,经历了近3个月的昼夜施工,大家疲惫的脸上难掩激动和喜悦。然而,忽然乌云密布,一场罕见的暴雨却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突然袭来!
“混凝土不要停,拉起篷布遮挡作业面,挡住雨水!”项目经理赖剑镇定地指挥。在混凝土捣固的过程中,一旦有雨水侵蚀,将影响其强度。在场的十余名管理人员牵起篷布,为捣固的施工的工人和作业面撑起了一把巨大的篷布伞。
冰冷的雨水无情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他们却像大西北的白杨,傲然挺立,用伟岸的身姿抵御风雨的侵袭。同样的精神也传递到了现场的每一名的工人,没有一人退缩,连续3个月的昼夜施工,保证了这一工程咽喉的如期完工。
一种状态一份激情一场战斗兰新线上好儿郎
童子坝1#特大桥位于施工小里程方向,离项目直线距离达到了10公里,由于沿线千分之2.5的坡度,海拔比项目驻地高了200米,气温就低了5摄氏度左右,常年积雪不化。
“今天一个泵车,一个罐车,一个领工,一个副经理,送8个盒饭。”左彬在给项目的电话里说道。在童子坝大桥施工最繁忙的2个月,这样的电话天天打。左彬搞过物资,管过现场,也搞过协调。“40公里线路、13个村、4个乡镇、4个派出所、1个铁办、2个水务处,没办法,线路太长了。”他总是笑称自己为协调总动员。
由于沿线只有1条施工便道,混凝土要经过沿线多个作业面才能到达现场,交叉施工成为影响其进度的最大障碍,项目部通过多次研究后集体决策,采取“攻坚战”的方式攻克这个难点,集中力量攻下这个难点,在童子坝1#特大桥的“攻坚战”中,吃盒饭变成了常态。
童子坝1#桥沿线属于河套地段,砂夹石地质,在基坑开挖后需要用水泵抽水。2010年11月的一天,42#加大承台正在施工,突然水泵出了故障,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水淹承台,砂夹层垮塌,后果不堪设想。领工员林文没做多想,带着2名工人硬是跳入冰水中,将两台水泵拖出来。上岸后,3个人冻得抱作一团取暖。
“回了项目喝了2两白酒暖暖身。水是万物之首,也是万恶之首啊。”林文笑着说道。这个川汉子在童子坝2#桥孔桩开挖的时候,在工地上一呆就是五天,困了,就在工棚里躺躺。
2013年8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就连早起的牧羊人也感叹这群建设者的坚韧。机器的轰鸣从早上七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响彻天际,从东方蒙亮到繁星点点,探照灯与夜空交相辉映。这一天,项目完成无砟轨道施工1.4公里!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可以欣慰离开了,他曾立下军令,完不成日施工进度1公里,誓不离开!
当消息传至建设指挥部,指挥部领导也感叹,二司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放眼兰新铁路全线,也是骄人的成绩!人停机不停,两班作业,连续奋战了22个小时,二司人将记录踩在足下。
在兰新,故事还有很多。雷台村特大桥的领工员杨明远率领工人完成日施工无砟轨道224米。副经理袁诗才高烧到39.4度,输液三天便回到工地。“虽然我是13年初才来到兰新,但这里的人,这里的精神让我充满动力。”袁诗才这样说道。
2013年7月31日,童子坝2#特大桥刚刚浇筑完最后一个墩身,突来的暴雨导致祁连山山洪泻下,眼见泵车即将被洪水围困,项目机械领工蔡华军趟过齐腰的河水,硬是将泵车司机从驾驶室里拖了出来,确保了人机安全。在兰新,顽强与坚韧已化作雨露,侵润每一片土地,感染每一个人。
一席军衣昼夜奔波铁轨上下脚步忙
2012年9月10日,PK415路基段长300余米,3个CP点连起来长达1公里,需要步行40余分钟,这天上午,测量组的两个小伙在这段路基周围步行近10公里,由于中午日照强烈影响精度,需要增加后视次数,一个小时要跑两次后视,12点半吃过盒饭后,他们没有回项目部,在铁轨上休息了10多分钟后,继续忙碌在工地上,日出及出,日落而归。
2013年4月到9月,无渣轨道开始施工,轨道精调的误差要控制在0.5个毫米以内,以保证时速200公里/小时的动车行车安全。为防止日照对精度的影响,轨道精调主要在夜间施工,轨道精调组的8名小伙分为2组,从下午5点上工地,到第二天凌晨5点,甚至8点,日落而出,日出及归。
单线长达80公里的工程,是他们一点一滴测出来的,是他们一米一米调出来的。测量组和精调组的16名小伙,一席整齐的军绿大衣,散发着一种简单的质朴与对铁路梦想的执着。
“他们是用生命在测量,与风沙舞蹈,与日月并行。”项目总工涂如坤动容地说。“夜间施工的寒风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五个月下来,小伙子脸上的皮肤像被烧伤一样,看着让人心疼。”
精调组的小伙从13年4月21日到兰新线,进行无渣轨道精调工作。王练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带领组上的小伙子们在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全线80公里的轨道精调。为保证精度,出了主要在夜间作业外,精调之后的两小时如果没有进行混凝土浇筑,必须再次进行精调,组里的小伙子每天要在寒风里工作10多个小时。
2013年7月,6公里左右的路基支撑层施工了近一个月,平均每天400米左右,每天要放80个点,测量组的4组人,8个小伙每天要为200多个测量点精确定位,而他们已经这样日复以一日,年复一年,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开工以来,在兰新线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出过一次技术事故,年轻的二司人把青春热血洒在铁路前辈们铸就的事业上。。
“对于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这里是一个家,很温暖。”付剑雄是一名11年毕业的大学生,出来项目便开始从事技术测量,“时间一长,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来到兰新,我们无怨无悔。”
4年间,兰新项目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在公司各条战线上崭露头角,一名名大学生经过兰新的历练,已能独当一面。
以人为本精细管理团队精神聚力量
在项目会议室,一张红底白字的“2013年兰新五工区工作重点及工期卡控点”张贴在最显眼的位置。“1、路基防护工程6月30日前全部完成;2、路基无砟轨道支撑层单线7月30日前全部完成;……”每个日期用金黄色的字体作特殊注明,让每个人对工期卡控目标了然于胸。
“截止目前,我们完成了2013年全部5项工期卡控要点!9月28日,对兰新五工区的贺电已经发到了项目部,欢欣鼓舞、振奋人心呐!”项目经理赖剑激动地说,“人必须要有团队,制度明了,分工明确,团队协作,再难的事也能完成。”
2013年5月到9月,是最后的一段施工黄金期,项目部立下军令,定要在9月底前抢下全部工期节点。在一场誓师动员后,项目部再次掀起大干高潮,增加墩身模板7套,泵车2台,罐车20台,施工人员增加至700余人,在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童子坝1#、2#特大强,观音村1#、2#桥,翟寨子连续梁等全部重点工程。
“24小时已经成为常态,整合协调现有资源,合理增加部分投入,严控成本,我们加量不加价!”涂如坤说道,“项目所有管理人员,分两道三班,24小时以现场为家。”
为把好原料关,在严格执行限额发料的基础上,项目部从原材料进场抓起,大宗料进场在物资部门监管的同时,必须有搅拌站正、副站长签字验收。坚持过程控制,相关人员签订责任状,每月的混凝土用量月原材料量进行比对,罐车采用方量计价,严控材料浪费。
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项目部倒排工期,细化施组,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将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落实到人头,并与现场管理人员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兑现。
“项目是集体的,我们就是要让每一名员工真正参加到项目管理中来,让每一名员工认识到项目的成败与自身休戚相关。”
在忙,也要关心职工。对于奋战在大西北的二司人,项目就是家。项目部为材料室的小伙杨建华过生,同时,也是这个季度另外三名小伙,更是项目大家庭的集体生日,这是4年来,项目部为员工过了第16个集体生日。工程部和物资部每月会把小伙们聚在一起谈心,及时掌握年轻人的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
“年轻人嘛,总有点思想波动的时候,要在情感上贴近、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项目副经理包久银参加工作30多年,是现场的老专家,总是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年轻人。
在兰新线上,“家”温暖着每一个二司人。“人累心不累,我们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充满向心力,非常强大的集体!”这是每一个二公司兰新人的心声。
结语:大漠孤风无人行;
牧羊凝望白杨稀。
祁连俯首映长龙;
格桑绽放远客迎。
恒古冰封的祁连雪山默然俯首,见证了坚韧的二司人用臂膀托起兰新高铁的铮铮脊梁,美而不骄的格桑花迎寒绽放,簇拥着八局人用生命去奏响华夏大地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