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及会员动态

中铁十三局集团成都地铁4号线打造“明星”项目

这里没有高耸的桥梁,没有长大的隧道,也没有高精尖的重难点工程,仅仅只是一个承担两区间盾构施工任务的地铁项目,它能有多少故事?

 

采访前,我们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服务成都地铁的海瑞克S365、S366盾构机自投入成都地铁1号线建设开始,迄今两台盾构机共掘进20.68km(单台机均超过10km),这在成都地铁全线乃至十三局集团地铁施工史上都是一个佳绩。

我们在想:伟大的施工佳绩与丰富多彩的故事,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走进这个享誉成都地铁全线和十三局集团的“明星”项目,同时我们油然而生一种与以往采访完全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用我们的采访与叙述告诉读者:在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这里曾经是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在那些细枝末节的角落里,隐藏着多少值得轨道交通建设史册铭记的故事?

且来听听看。

故事一:理论上的可能?

适用于泥岩下施工的罗宾斯盾构机要在成都高富水、砂卵石地层下,9个月内掘进1658.89m,并且必须保证管片的内实外美。这可能吗?

理论上可能,实际上不可能!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业主)这么想,十三局集团成都地铁项目的班子成员这么想,连项目的职工也这么想。

为什么?

从理论上看,罗宾斯盾构机在设计联络时已经考虑使用在成都砂卵石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盾构机相关配置参数(如主轴承等)基本能够适应砂卵石下盾构掘进。但由于罗宾斯盾构无在成都砂卵石地层下成功施工经验并曾经失败过,口碑不是很好。同时对于刀盘和螺旋输送机的耐磨性考虑不足。业主已经认为在成都砂卵石地层下罗宾斯盾构机无法正常施工,同时认为十三局承担的这个项目在成都最西边,卵石量更多、更大,更是不可能采用罗宾斯盾构。

这么多的“不可能”,压在了项目经理王国义的肩上。可王国义不能太多地去想“不可能”———业主给十三局成都地铁4号线的定位就是继续引领全线。如果盾构机的掘进进度无法满足节点要求,就会影响后面的施工作业,全区间的贯通乃至后续的联络通道施工都会大受影响。坚决按节点完成目标,是“没有退路的悬崖”。

不仅如此,王国义想得更远、更深。已建的地铁2号线西延线,安全、质量、工期都完成的不错,他想藉此打一场漂亮的“经济仗”,在确保安全、质量、工期、产值等的基础上,强化成本管控,实现降本增效,为二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王国义,这位曾经在成都地铁获得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4项专利的“拼命三郎”,决心“与天斗”,创造新的成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可能,实践上就有可能!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就让我们用实干和智慧去检验吧!”他利用6个月的时间对罗宾斯盾构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提高了刀盘、刀具和螺旋输送机的耐磨性,同时将螺旋输送机轴伸入土舱内,土舱碴土搅拌方式由外周更改为内周。他在罗宾斯盾构机始发期间,“钉”在了施工一线,解决盾构掘进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例如,始发时,他看盾构机推进半环后,发现影响掘进速度的不是推进速度起不来,而是皮带速度低,螺旋输送机出渣不敢过快,导致土舱内渣出得慢,掘进速度慢。他经过分析,将皮带运输系统的皮带速度由1.4米/秒改为2.5米/秒,以此增强了皮带运渣能力,盾构掘进速度才得以提高。

2012年12月10日,罗宾斯盾构从公文区间左线始发井始发,历经148天,掘进1658.89米,提前到达公文区间左出入段线接收井,期间更换滚刀一次,盾构转场一次。罗宾斯盾构的顺利到达,标志着中铁十三局在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下使用罗宾斯盾构的成功,同时也积累了成都地层下刀盘中心开口率大的盾构掘进经验。

故事二:勤俭持家“算细账”撤场物品“再上岗”

成都地铁的职工说,王国义是既管得住“大成本”的指挥家,又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铁公鸡”。他的诸如“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一星半星,凑两成斤”之类的口头禅,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在王国义看来,成本管控不仅要“舞刀弄枪”,通过实干获取产值,实现效益,也要拿起“刀斧”,削削砍砍,在细、实、严上下工夫,堵住效益流失漏洞。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项目员工都学会了勤俭持家算细账。

项目财务部长邓永红就是成都地铁项目“削削砍砍”的专家。他通过税收筹划,为项目实现“盈利”几百万元。在成都,税费由业主代扣代缴“由来已久”,从地铁1号线开始就按这个“制度”执行,施工方也普遍认为,在业主代扣代缴模式下,差额征税的方式根本没法执行。而当邓永红负责成都地铁财务管理之后,他勤思考,多钻研,认为成都的税收筹划,可以在营业税及其附加、企业所得税两个方面下功夫。

邓永红牵头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要求分包方到劳务发生地先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然后他代表作为总包方项目的我们按照扣除分包方之后的差额缴纳营业税;二是让分包方不开发票,由我们总包方到税务局分别开出总包方和分包方的发票,然后将分包方的发票和税票提交给对方,帮分包方代缴的税金从分包方的工程款中予以扣除。这两种方式,都很好地解决了总、分包之间出现的重复缴税的问题。而在工作同时,还主动减轻了业主的工作量,既得到了业主认可,又为项目“四次经营”创了效。

采访期间,成都地铁项目刚搬迁至神仙树地铁7号线施工工地。为了实现办公物资的循环利用,地铁4号线项目使用的办公物资,包括板床、桌椅、沙发、洗衣机、打印机、投影仪等各种用品都整体挪移到新项目,为项目部节约10多万元。成都地铁7号线常务副经理张君告诉笔者:“勤俭节约是成都地铁多年坚守的传统,特别重视对各种物资的再利用。在每个项目收尾阶段,都由专人对项目部财产进行登记造册,再统一运至新项目重复使用。”成都地铁4号线的物资材料目前不仅供应着7号线的使用,同时也供应着南宁地铁盾构分部的使用。

故事三:持续“创新”赢得美誉

成都地铁项目在经理王国义的带领下,将科技创新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创新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一张证书。

2013年8月22日,他们承建的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土建2标五段盾构区间全部完工,工期大幅提前,率先成为4号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的标段。

成都地铁4号线项目,设计4台套盾构设备参与施工,自2012年10月10日第一次始发,经过322天,总共掘进7085米。期间,经历了7次始发、4次换刀,又一次创造了成都地铁建设单班、单机、单月掘进新纪录。成本控制实现预期,安全文明成绩优异。

他们创造一个项目团队组织三台盾构机同时掘进生产的新记录。4号线项目,共有7000余米施工任务,工期要求紧,施工转换多。项目部特别注重了超前筹划,设定了若干内控节点,在节点面前,任何分散资源的事项均为从属。从而保证了三台盾构机始终在节点控制内交错、并行始发掘进,从而开创了成都地铁项目、二公司、集团公司三台盾构同时掘进的新记录。

成都地铁在7年的实践探索中,坚持用科技解决困难,用钻研来消耗障碍,从刀盘到五号台车、从盾构机到后配套设备、从地层研究到设备改造,经历了太多的探索与实践。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奠定了业主对我们的评价“十三局在成都地铁的技术上,无人能敌。”

因此,他们连续获得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会长单位”、成都轨道交通协会颁发的“副会长单位”两项殊荣。这个奖励是两家单位经过多年考察,对成都地铁项目部各项工作、尤其是创新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和隆重褒奖。

“要像塑造一个人、一个明星一样塑造一个项目部……向项目要信誉,向项目要效益,向项目要正气。”王国义引用中国铁建张宗言总裁的这句话作为他的结束语。他说,这就是项目管理的“道”。这个“道”,就是坚守“三要”之本,把信誉、效益、正气完美统一,让项目走向“金光大道”。

沿着他的“道”,我们才能听到这么多故事,才能汲取到这么多“养分”,才能知晓闻名全线的“明星”项目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沿着他的“道”,王国义成了项目管理的“明星”,成都地铁项目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明星”项目,广大的职工也成了企业发展的“明星”。这条“道”,引领着他们在成都地铁全线、十三局集团甚至中国轨道建设史上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