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中铁一局筑路人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用责任与汗水,用超凡的智慧和付出谱写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动国人,现在已经升华为民族精神之一。
8月26日至27日,在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采访的短暂的两天里,我体会到了“青藏铁路”精神深入到每一名中铁一局筑路人的血脉之深。
雀儿山公路隧道施工海拔427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没有技术管理经验可循。
从去年7月份隧道破土动工后,在降雪周期一年长达八九个月,冬季平均气温零下20度,氧气含量仅有平原空气60%的情况下,中铁一局四公司的数百名参建员工把雀儿山隧道主洞已推进至600多米,施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险峻的雀儿山隧道工地,年轻的项目副总工兼团支部书记张松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颧骨高耸,皮肤黧黑。
“刚开始到这里嘴唇干裂的厉害,因为缺氧晚上要醒来好几次。”张松讲起去年刚到项目时,坦言自己曾“恐惧高原。”状态非常差,感觉有点扛不住,因为高原反应强烈,也因为心理压力大,有半个月的时间他晚上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
他负责的项目驻地、混凝土拌合站、钢筋棚等大型临时场地的规划上,既要考虑高寒风雪、高原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考虑投入成本等因素。规划思路前后调整过几次,为了保证驻地建设科学合理,使大家在高原上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他和项目人员还去甘肃玉树高海拔工程建设工地“取过经”。
在项目部领导许志忠、王刘勋和四公司副总工朱汝威等人的指导下,张松负责的场地规划设计蓝图很快变得清晰起来,难题也逐渐一一解决。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慢慢我体悟到,解决问题是一种很自豪的事情。现在面对问题我不会逃避了。”
施工中风雪的侵扰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去年雀儿山的第一场雪是8月下旬,而最后一场雪是今年的5月份。在张松的记忆中,雀儿山上的牦牛在10月份就下山了。“到了冬天,几乎天天都飘雪,人不由自主的会有孤独感。我有一次去炸药库,出去的时候,看着是晴天。但是到了半路上,大片的雪花就往下飘,风怒号着卷起雪往脸上扑来,我的眼睛很快就睁不开眼。”
山上的网络也不是很好,时断时续,张松偶尔和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们取得联系时,许多人会对他说:反正他们是不会来这里的。对此,张松却有着自己的人生理解:磨炼是人生的一座大学。只有拥有乐观自信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今年“五四”青年节那一天发生的一幕却让他有些“耿耿于怀”。当天下午有7个年轻的“背包客”翻过雀儿山,经过项目驻地时,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贺志杰发现后就好意挽留留宿,并提供了免费的晚餐。
“沿着项目驻地前的国道,是距离德格县城上百里的大峡谷,贺书记主要是想着他们晚上在荒无人烟的山谷中徒步行走很危险,休息吃饭也都不容易找到地方。”张松讲到。
当天晚上项目上正好召开青年节座谈会。大家便邀请7人一起参加。
座谈会起初气氛轻松热烈。中间,项目上一位青年技术员便问7位年轻的“背包客”:“如果是你们会不会来我们这里?”。
“他们说:我们就是路过这里。其中的一位背包客还反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在这里很寂寞,所以把我们留下来聊天。”张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些激动。“本来我心里是想他们或许会夸我们是筑路英雄之类的话。”
项目上年轻的技术员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有继续问了一句:你们出来旅行,追求的是什么?
“背包客“回答说:我们就是出来走走。
座谈会陷入了沉默……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张松这样坚定地对大家讲到:“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有信仰,信仰就是迎接挑战的坚定决心、就是责任与坚守。我觉得我们就是时代的正能量!”
为了早日打通川藏路上的这一天险,实现当地人们的出行梦,今年冬天,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的施工目标是主洞掘进到1100米。8月26日,在隧道口,项目全体党员先锋队队员和青年突击队队员发出了“挑战极限战天险,誓为党旗添光彩”的铮铮誓言。他们宏亮的声音在4270米的高原山谷中久久回荡……
五年后,翻越雀儿山将不再需要2个小时,随着隧道的贯通,只需要10分钟便会安全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