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15时13分,这一时间点必将深深地镌刻在巍巍关角山上,成为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上辉煌的一刻。
在这一时刻,由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和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共同修建的平均海拔3600余米、设计时速160公里、全长32.645公里、双线双洞的新关角隧道全隧贯通,一个制约青海、西藏两省区加快发展的铁路瓶颈宣告突破——与老关角隧道相比,列车将由原来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二线(以下简称西格二线)年均货运量将由19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
“为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我们承受住了因高寒缺氧带来的痛苦,举全集团之力,攻克了诸多世界级施工难题,用责任和意志创造了一段工程传奇。”在贯通现场,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西格二线工程指挥长孙胜臣感慨万千地说。
昔日铁道兵再战关角山
关角山,藏语意“登天的梯”,平均海拔3800余米,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冬无夏,年均气温零下0.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8℃。它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风,横亘在青海省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
1974年-1977年,铁道兵在这里修建了4009米长的老关角隧道,在世界铁路史上被称为神话。但因为是单线单洞隧道,而且列车还需盘山行驶2个小时,老关角隧道制约运能的问题日益突出。
2007年,为打通瓶颈,新关角隧道开建,它就如修建在“天梯”上的地下长廊,堪称西格二线的“咽喉”,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目前在建的风险最高、水文地质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高海拔第一长隧道,绝大部分难点集中在进口段。
惟有勇者敢登攀。2007年11月,由铁道兵改工而来的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建设者再上关角山,承建新关角隧道进口段(17.136公里)。
以创新和意志攻坚克难
进口段共分成6个斜井和1个进口正洞作业区施工,斜井均长达千米以上,平均坡度11%,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通风排烟非常困难。
建设者们反复比选方案,创造性地采用了巷道压入式通风技术,即用彩钢板将斜井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进风道,下部为排风道及施工通道,不但满足了施工需要,还大大降低了通风成本。
新关角隧道的超强涌水可以说是中国铁路隧道建设之最。2008年5月后,6个斜井先后大量涌水,全管段日涌水量最大可达32万立方米,正常日涌水量也达24万立方米。中国铁路总公司为此在新关角隧道进口段一侧增建了一座长8060米的泄水洞。
“隧道涌水最大水压经测试超过2兆帕,打超前探孔时,喷射出来的水柱能把风枪手冲倒在地。”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海荣说,针对超强涌水,他们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灵活运用帷幕注浆等施工工艺,并采用了马丽散等新材料,确保了注浆止水效果,对保护高原地下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指挥部成立了抽排水架子队,首创了长距离大水量持续反坡隧道施工排水技术,曾创下了一个斜井连续4个月日排水量超17万立方米的国内高原铁路隧道建设新记录。
建设者们大胆创新,采用“五台阶+扩大拱脚与临时横支撑”施工方案,在国内首次安全通过了正洞进口550米长的贫水区风积砂层。
创新结硕果。建设者们至今已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高原高寒地区浅埋砂层隧道施工工法》获评国家级工法,《高原特长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以责任和担当勇往直前
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挠建设者的最大难题。抽排水费用从原估测的1千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5亿多元,加上随之增加的高原施工费用、冬季施工费用、安全生产费用,以及人员工资、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致使施工成本远远超出了2007年的中标价,导致建设资金难以为继,施工举步维艰。
可一旦停工,已开凿的隧道倾刻间会因斜井的分隔,而成为4座地下水库和1条地下暗河,裁弯取直缩短路程近1小时40分钟的新关角隧道就会前功尽弃,国家和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
在这极为艰难困苦时刻,作为央企的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讲政治、顾大局,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入近8亿元,以维持正常施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近7年的吃苦奉献、顽强拼搏,建设者们最终凿通世界高原铁路第一长隧,使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在关角山上铸就了一座工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