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及会员动态

记艰难开凿世界高原铁路第一长隧的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年突击队

青春,色彩斑斓,是人的一生中极为珍贵的一段时光。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一支青年突击队的全体队员,把7年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新关角隧道。

关角山,藏语意“登天的梯”,平均海拔3800余米,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冬无夏,年均气温零下0.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8℃。它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风,横亘在青海省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成为制约青海、西藏两省区加快发展的交通瓶颈。

2007年11月开建的新关角隧道就是修建在这“天梯”上的地下长廊,设计时速160公里、全长32.645公里、双线双洞,堪称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二线(以下简称西格二线)的“咽喉”,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目前在建的风险最高、水文地质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高海拔第一长隧道。建成后,列车将由原来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西格二线年均货运量将由19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

2014年4月15日,新关角隧道全隧贯通。作为进口段(17.136公里)施工中的生力军,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年突击队在危难中冲锋,在平凡中奉献,先后攻克了长距离浅埋砂层段、高压富水段、长距离通风排烟、大水量长距离反坡排水等世界级施工难题,终使“天梯”变通途,让不朽的青春闪耀在巍巍关角山上,在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刻。

攻坚克难的带头人刘海荣

“不少人都说我们傻,家属也曾劝我,不图名不图利,只要身体好就行了,不要在高原干了。可事情已经做到这份上了,不能半途而废。作为共产党员、青年突击队队长,不但要承担家庭责任,更要承担企业和社会责任。”在青藏高原工作了10余年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刘海荣头发掉了很多,脸颊上的“高原红”也日益明显,但他依然无怨无悔。

在新关角隧道建设因困难重重而进退维谷时,刘海荣勇于担当,团结带领全体突击队队员迎难而上。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巷道压入式通风技术,智破长大斜井通风难题。他们大胆创新,采用“五台阶+扩大拱脚与临时横支撑”施工方案,在国内首次安全通过了正洞进口550米长的贫水区风积砂层。他们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注浆止水工艺,并首创长距离大水量持续反坡隧道施工排水技术,鏖战6年终于攻克超强涌水难关。

青年突击队至今已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高原高寒地区浅埋砂层隧道施工工法》获评国家级工法,《高原特长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刘海荣本人也获得了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北京“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恪尽职守的钟灵

2009年11月,钟灵担任突击队总经济师。经过了解,发现项目资金严重短缺、变更索赔还没有突破、与外部劳务队的合同经济关系不顺……为尽快处理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他一边把办公室当卧室,没日没夜地清理了上万页的各种账目及品种繁多的各类物资设备,一边深入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取证。由于基础工作扎实,妥善理顺了与外部劳务队的经济合同关系,而钟灵却瘦了一大圈,轻了8斤。

2011年6月,正逢关角隧道筹备召开专家会的重要时期,钟灵接到家人通知说母亲罹患胃癌晚期,关键时刻他舍“小家”顾“大家”,安排老家姐姐在医院照顾,而他强忍悲痛继续为开好专家会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钟灵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由于长期在高原超负荷工作,加上作息、饮食不规律,2013年8月,他出现了便血,经医院检查,发现一身都出现严重的病症,2014年春节住院手术后,在家休养的他得知新关角隧道即将贯通,又来到了西宁,他要同大家分享这属于关角人的那一份幸福。

晒不黑的安全总监姚荣幸

“其实我晒黑了好多,可大家还是说我白,可能是皮肤好没办法。”突击队安全总监姚荣幸调侃地说。

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姚荣幸可是“黑”得出名。有一次,他发现5号斜井掌子面钢架背后有填塞杂物现象,当即下达了暂停施工的指令。当施工队气势汹汹地要求复工时,姚荣幸斩钉截铁地说:“不把杂物清除干净,就休想开工!”施工队看他软硬不吃,只得按要求整改好,后来就再没有发生类似事情。

隧道掌子面有股状涌水,拱顶有散状淋雨,怎样才能保证淋雨地段的用电安全呢?更换破损线路、给配电箱搭设防雨棚等等,姚荣幸能想到的方法全用上了,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在西宁看到了大楼顶上的射灯,突然有了灵感:如果在隧道内也装上几盏射灯,是否可以确保洞内的用电安全?想到就做,他购买了灯具在4号斜井试验,证明方法可行后进行推广,有效解决了一大难题。

“名人”总工钱富林

2011年,突击队总工程师钱富林和范井琢的爱情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成为“名人”的钱富林依然兢兢业业。

“2012年底,小范回家休产假,2013年2月14日,女儿钱书玉出生,2014年4月,小范再上关角隧道,女儿就托给我岳母带了。”钱富林一说话就不自觉地用手挠头。

在隧道防排水施工时,他积极推广应用热压硫化焊接工艺,并带领技术人员现场实地操作,在集团公司QC活动中获二等奖。

2013年6月,他用时半个多月绘出了新增泄水洞施工图纸,又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开口方案等,为7月初开工创造了条件。他们还综合考虑,优化设计提前了2个月工期。

“治水将军”汤长旺

突击队副队长汤长旺身材瘦削、文质彬彬,却是与超强涌水打交道最多的人员之一。

2008年7月28日至9月23日,4号斜井两侧拱脚处形成两条水帘洞,因投入水泵数量众多,用电负荷过重烧毁电线导致淹井2次,汤长旺带领突击队队员奋战两天两夜,终将水稳住,并在水抽完后多次实施超前帷幕注浆及径向注浆,取得显著效果。

2009年7月5日,4号斜井掌子面放炮后底板发生突涌水,涌水量达每天17万立方米,淹井长度达650米。汤长旺他们研究确定了增建临时泵站、增加抽水设备、增设抽水管路的抽排水方案,同时采用空油桶做浮船的方案,低价高效地解决了抽水设备往前移动的难题。抽完水后,汤长旺整整瘦了12斤。

常跑工地的“女汉子”刘婧娴

扎着马尾辫,脚蹬运动鞋,穿着红色工作服的刘婧娴看上去干净清爽,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两道弯弯的月牙。

她负责突击队机械设备的内业资料整理工作。最初的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和男队员一起去工地查看机械设备,仔细做好维修登记。工地上风沙大、灰尘多,每天下班回来,身上都会落满灰尘,洗完头发,水盆里的水就像泥浆一样。刘婧娴说,时间久了,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男人……

2012年夏天的一个雨夜,工地需要切换供电源。她一个人顶着大雨,在位于大山深处的6号斜井和7号斜井之间不停跑动,给两个负责换电的同事来回传话。换完电回到宿舍时,已是深夜12点多。

坚毅乐观的“小黑哥”李文军

李文军人小个小皮肤黑,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黑哥”。

在施工的关键时期,他废寝忘食地坚守在第一线。时间长了,机械的尾气让他咳出血丝,他没有叫一声苦。冬季,洞内外温差极大,一出洞口,衣角会迅速冻结成小冰柱,他还是没有叫一声苦。

其实,他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苦。他的婚姻问题,成了父母牵挂的大事。流动的工作性质,黑黑的皮肤,不算出色的表达能力,使他几次相亲失败。每次都会让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的小伙子情绪低落一阵儿,但他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成为突击队里请假最少的队员。

还有贡向阳、李海飞、悦中泉、周国友、梁建民、付建振、曹程、郝海友、杨亚兵、李立沙、岳贤青、余向前、李峥等等青年突击队队员,他们不顾高寒缺氧带来的各种痛苦,长年坚守在人烟稀少的关角山,用智慧和毅力为自己的青春描绘出别样绚烂的色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