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申报的《用于缝洞型油藏的堵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了!大家快来看,这是专利证书……”日前,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油研究所所长吴文明手里捧着刚刚领回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兴致勃勃地告诉大伙。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近年来,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立足自主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努力打造油田科技创新“孵化器”,使科研工作走上了一条规范管理、创新驱动之路。截至2014年4月底,该院已累计获得各类国家专利技术3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项。优快钻井、大型复合酸压、水平井堵水、人工举升等多项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塔河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如今面临高含水等诸多问题,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到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上,实现科技资源与攻关项目协调配置,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院坚持将自主创新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实现了“立项一个攻关课题,发展一项创新技术,解决一个生产难题,塑造一批专业人才,培育一个新的效益增长点”的目标。
其中,在机制创新上,该院坚持按照“信任、善任、胜任”的人才理念,建立了从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技术专家到首席专家的四级人才成长通道,特别是通过实行科研项目长负责制,打破职称、资历等界限,使人人都有创新的责任和压力,人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创新做贡献,使员工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掀起了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新热潮。在该院已经聘任的44名科研项目长中,有12名是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在科研创新上,他们结合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超深、超稠等复杂多变的油藏地质特点,坚持按照“三优、四强、五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瓶颈”技术攻关研究,加快“高级别立项、高起点立项、针对性立项、强化预研立项”,坚持开展国内外新技术追踪报告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动态和勘探开发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有效缩短了新技术研发和转化周期,既带来了可观的产量效益,又为油田持续稳产储备了关键技术。
近年来,该院先后自主研究形成了以侧流减载泵、沥青解堵配方、管柱力学计算图版、超大规模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塔河油田生产特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领域。其中,该院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大型复合酸压方法突破了传统酸压技术思路,使塔河油田酸压人工造缝长度首次达到了140米以上;自主研制的酸压测试管柱三轴强度校核图版在勘探井和开发井中成功应用,施工成功率100%;自主研发的低成本高温凝胶堵剂,较同类堵剂强度提高30%,成本降低50%;自主研发的沥青解堵剂,在BK9井成功应用,油井产能得到恢复,解堵周期平均缩短80%。
据统计,近两年来,该院承担中石化及以上科研立项项目增长近30%,自主科研立项增长20%,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塔河油田的高效开发提高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