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及会员动态

中国铁建十九局兰渝铁路写传奇

据资料考证:兰渝铁路,是1998年由甘肃罗青长等105位曾在甘川渝三省市战斗工作过的老红军,联名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恳请而立项修建的。

兰渝铁路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全长600公里,全线以隧道为主,隧道地质堪称为“世界级地质博物馆”。中国铁建十九局集团一公司分别承担黑山、咀头、胡麻岭近20公里隧道掘进重任。面对建设者们面对高原缺氧、塌方频繁等有史以来的艰难施工环境,坚守责任,在“黑暗”中,向死神挑战,向极限挑战,将出彩人生载入兰渝铁路史册。

近20公里的隧道,现实中的困难,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难,还要严重。

据现场了解,近五年,他们战胜大小塌方近百次。咀头隧道是多少年之前的山体滑坡堆积土,粉细砂地质,施工中既不能打水钻放炮,又不能用机械设备大面积开挖,而且覆盖层只有20多米,在一次塌方中竟处理了四个多月。为了防止冒顶,出现“天窗”,他们采取了由覆盖层向地表内注浆。1996年毕业就分配到公司负责打隧道至今的工区经理王明珍面对着频频塌方的现场,脸上显示出一脸的无奈,他说:“打了将近20年的隧道,到了兰渝别人问起,都没敢说打过隧道。”2011年7月,他刚从向莆线隧道下场,因为是“隧道专家”,他也就成了4工区的第4任项目经理。也因为十几年与隧道为伍洗过肺,至今还在身体中留下了很多的不适,但他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咀头和胡麻岭隧道掘进中我们看到,原以为放弃放炮而采用能发挥威力的破碎锤掘进,但遇风就化、遇水就软的地质,破碎锤就像扎进了橡皮泥一样,而挖掘机也同样难以尽显威力,工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镐和锹,一锹一镐地往里抠,若大的掌子面就像一个考古现场,就差把考古的专用工具搬进了隧道。即使这样的细心推进和支护措施的跟进,依然出现了频频塌方,月进度掘进数米或数十米,成了工区最好的记录。

在兰渝铁路施工现场采访的几天里,耳闻目睹了另一大难题:材料供应不能及时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面是不定时、无规律的塌方,一面却是苦等着水泥、钢筋、砂石料,甚至机械设备断油而趴窝“怠工”。

供料难,立好的模板等砂石料混凝土,这是在现场普通存在的现象。为了缓解燃眉之急,一公司下辖的四个工区在头天都要通报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目的是对有限的物料进行调剂,谁急先帮谁,从机械设备到地材,彼此一起扛着困难往前走。这种帮衬现象,后来形象地被大家称为“兰渝线上的兄弟连”。

工程越难干,越需要大智慧,越需要建设者的那股闯劲。施工过程采用“实名制”。在领工员、安全员、技术员“三员”身上试行,也被称为“三员”带班制度。就是对当天、当班的作业项目,主要衔接工序、所有进洞人员履行签字手续,全面实行“实名制”管理,对记录在案的“老黄历”有专人保管,任何时候都可以毫不费劲地查到谁带的班,为质量、安全的“双预控”上了一道“双保险”。在隧道车辆通行上,引进了公路交通管理理念,采取“红绿灯”监控管理,实名操作,大大降低了事故风险。

6年拼搏,胜利在望。然而,建设中的传奇故事,还在续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