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立的高楼间,东门大楼显得有些海拔不够,仅25米高的主塔两侧均矗立着高达80余米的高楼,大桥就夹在众多高楼之间。
12月的巴中,没有想象中的寒冷,四周环抱的大山使这座城市产生着盆地效应,也是大山,让这座城市的平地显得弥足珍贵,一眼望去,挤挤挨挨的楼房显得非常拥簇。
12月中旬,我们到快要通车的东门大桥参观。站在桥头,我们没能看到大桥的主塔,倒先看到几幢高楼紧贴大楼而立。
“楼房离大桥最近的距离,大约2.6米,当时我们搞桩基施工时,钻机的支腿伸出去,离大楼只有50公分,差一点就擦着居民楼了。”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巴中东门大桥项目部副经理李凯指着左手边一栋灰色的居民楼告诉我们。
步行了几分钟,我们很快就走到这栋楼前,看到与桥面平行的那户人家确实离大楼非常近,如果搭块板子,就可以从桥上直接走到他家里去了。右侧,几栋高楼也逼仄地站在桥旁。“这边稍微远一点,但也就只有三、四米的样子。”李凯说。
这时,我们发现这座看起来并不是很长的桥,却有好几个弯。“呵呵,这是座双S形的桥,没办法,要避开这几幢楼!”李凯笑着给出了答案。我们认真看了下,还真是,大桥就像一条飘带,轻盈地在大楼间绕过,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显得恰恰好。
“这桥要再宽一点,那可就要跟大楼亲密接触了!”我们在桥上七嘴八地议论着。
“是有些头疼,所以大桥的人行道在这边就变窄了,那边是三米,这里就只有一米五了!”李凯指着大桥的前面一段说到。我们一边看大桥和大楼,脚步也没停,一个拐弯,就看到大桥的主塔了。
“这桥有多长啊,塔看上去真不高!”尽管我们几个都不是内行,但对桥梁多少还是知道点皮毛,看到很短的桥却设计成斜拉桥,觉得有些夸张。“呵呵,这河就这么宽,我们想让桥长点也不行啊!”李凯又呵呵地笑了。
“有没有一公里啊?”我们问。
“没有,也就七百多米吧,这桥原来是一座假斜拉桥,斜拉的造型是装饰用的,后来设计变更为真斜拉了,它是巴中市的地标建筑哦。”
快走到桥的另一头了,我们看到这里还有一截没施工完,只差一点就与主路接上了。
“为了跟这条路平顺对接,我们的桥整体下降了3.8米呢”,李凯眯着眼睛看着对面的公路说到。“什么原因呢?”我们问。“由于种咱原因,原桥设计的桥面高度与路面的高差过大,这样桥和路之间,会有一个很坠的坡,既不科学,也不方便。”李凯说。我们看到,现在的桥面与现有公路还有一些高差,但已不算太大了。“到时会做一段缓坡接过去的。”李凯介绍。
我们看到,大桥的建设已接近尾声,特别是左侧的桥面被打扫得纤尘不染,几位工人师傅背着红色的塑料壶,人手一把喷枪,很仔细地在桥面喷洒。“他们是在喷水吗?”我们有些疑惑,觉得他们似乎喷得过于细致了些。
“做桥面防水,他们用的是一种俗称叫水玻璃的防水剂,别看就这么轻轻洒一层,防水效果不错的,洒上后,水就渗不下去了。”李凯解答到。
看到几位师傅正在往塑料壶里灌防水剂,我们过去看了看标示的名称,看到标签上写着“混凝土防水剂”。
“师傅,你们一天要浇几箱啊?”看着很清澈的水剂,我们好奇地问。
“那我们可没数哦,你们看嘛,那里堆了几百箱哦,都是我们今天用的。”一位年轻的师傅用很浓的四川口音答道。
“是哩是哩,这都是第二遍了,我们早上都喷了一遍了!”另一位师傅心里偷闲地搭着话。
“听口音,师傅像是四川的?”我们问。
“哈哈”
没成想,一个问题,让两位师傅笑得嘴都合不拢。“我们就是这儿的。我的家,就在桥头,我以后在天天打桥上过哩。”
“哦哦,那师傅您觉得这桥修得怎么样?”
“巴实得很,美得很!”
“那师傅您算是自己给自己修桥了!”我们也打着哈哈。
“那是哩,所以我们要把它修得美美的,自己修的桥,信得过!”
据了解,东门大桥为巴中市首座斜拉桥,因大桥位于市中心,很多市民在建桥期间,经常来这里参观,市民们说,这是巴中最美的桥,能在桥上走走,很高兴。
大桥将于今年年底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