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的南宁外环高速公路
全长888米、跨越邕江和湘桂铁路的大冲邕江特大桥是南宁外环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和品牌形象工程,是一座造型新颖、错落有致的三跨连续高低塔混凝土斜拉桥,主桥8号墩(塔身高132.7米)、9号墩(塔身高100.2米)位于邕江,桥梁采用半漂浮体系,桥塔采用五边形空心箱型断面,整体挺拔、秀美,简洁、大方。
大桥具有抗风稳定性要求高、混凝土性能和泵送工艺要求高、桥梁线形控制要求高、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高、工期要求紧等特点,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保证火车通行与邕江通航,安全要求高。而这种桥型目前在国内外修建得不多,据检索,三跨(193+332+113)米的大冲邕江特大桥不对称高低塔钢筋混凝土主梁跨度目前居全国前列。
正因如此,可借鉴施工经验少,很多技术方案必须由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一公司南宁外环项目部摸索总结。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从来就是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建设者们的铁军本色。“既然没有可以借鉴的,我们就做一套给别人借鉴。”陈文博(时任总工程师、现任项目经理)说。
有多少次,陈宏铭、陈文博、农朝思他们的脑海中总要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村口榕树下,几条水牛摇着尾巴悠闲地享受着夏日的凉爽,简陋的农舍内,一群汉子光着膀子对着电脑核对工程数据……
那是2010年的6月下旬,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一公司中标南宁外环3标后,陈宏铭、陈文博、农朝思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率领40多名先遣人员赶赴现场。他们在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施工现场附近的村庄中找到一所已经废弃了四五年的小学校,在以每月800元的价格租下6间房后,因陋就简展开了核对图纸、现场找桩、征地拆迁、建设项目部、中心试验室、拌和站等工作。后来,因又上来一些员工,学校住不下,他们又以月租400元的价格租下另外几间农舍。
6、7两月,广西高温大多在摄氏36度以上,村里电压低,带不动空调,酷热难眠,大家经常半夜起来用凉水冲一下后干脆围在一起,一边拍打着蚊虫一边聊工作。
有人说陈宏铭抠门:“项目部要在村里住两个月多,人均住宿费平均每天才不到3块钱,比住最便宜的宾馆要省一大笔管理费。”陈宏铭说:“这不是几个钱的事,是为了靠前指挥,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以最快的速度抢工期。大桥是广西的亮点工程,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打造成全线的标杆示范性工程!”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陈宏铭、陈文博他们天天憋着劲儿琢磨特大桥哪种施工方法更安全更经济,“现在我们的总体方案就是在那两个月里研究出来的。”陈文博他们当时就把4米一爬升的液压爬模系统优化为6米一爬升,模板优化成钢木结合,更加轻便,“少一分重量就少一分安全风险,也更加便于进行塔身变截面收坡。”
陈文博他们在施工环境、水文地质把控上十分到位,通过收集分析水文资料、询问当地村民、查看两岸民居位置,再通过详细计算,他们将施工栈桥和作业平台标高由71米降低到69米,可别小看只降低了区区2米,却因此而减少了大量的土方开挖、钢结构的投入,经过两年多的台风、洪水考验,完全安全可靠。
在陈文博强烈建议下,项目部引进了一套“迈达斯”系统,对结构进行立体模拟验算,虽然花了十几万元,却物超所值。陈文博先用贝雷梁测试了这套系统,发现完全适应,就先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4次培训。
虽然只参加过其中一次培训,现任总工程师张长亮却成了行家。
“没有这座特大桥就不会钻研这个事,这套系统可以推广到现浇梁、跨路孔架等结构计算,从技术层面上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张长亮是2011年3月底来到工地的,“这套系统可以在电脑里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进行分析验算,以达到安全经济效果,解决了结构整体稳定性细化没有依据的难题。而以前都是用手算的不太可靠。”
他们还引进先进的ep2000项目管理软件,实现建设项目全档案信息化验收,同时按中国铁建要求,以飞狐灵通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为窗口,进行工程全过程信息录入工作,确保各项管理措施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各种文件和数据台账完整可靠,为申报“鲁班奖”积累完备的内业资料。
陈文博、张长亮他们还将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冷却管由原来的一进一出改成9号墩(低塔)三进三出、8号墩(高塔)四进四出,不但减少了流水管道长度,而且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冷却管的散热效果,更加有效地降低了水化热。
桥塔线形控制是保证安全质量的关键一环。陈文博、张长亮他们选定在上午7点到9点30分温差最小的时间段里测量,并用激光铅锤仪复合,进行初步定位和定骨架。为提高精度,项目部将测量仪器从2秒级提高到1秒级,并按照高铁标准进行测量控制,将偏差控制在1厘米之内。
“浇筑塔身混凝土之前,我们选用了色拉油、液压油、轻机油、木板漆等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最终选用专用木板漆作为模板漆,使塔身混凝土表面光滑。”9号墩(低塔)主管工程师毛宇航还曾拿着秒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间控制试验,从15秒到30秒之间,每2秒为一级进行试验,发现振捣时间控制在15到18秒之间时混凝土的外观和质量最好。
在塔身混凝土浇筑中,他们创造性地开发了可以旋转的布料斗,取代了人工抬软管布料的传统方式,使混凝土浇筑既省力省时,分层厚度更好控制,也减少了模板污染。
在9号墩(低塔)附近的空地上,我们看到一个5米高、与桥墩相似的混凝土结构物,上面除了钢绞线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仪器、配件,陈文博说:“这是我们与西安长大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合作,一次性投入数十万元做的环向预应力试验墩,进行钢绞线摩阻系数、伸长量、混凝土应力等‘全寿命’测试,为桥塔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012年7月,正是大桥施工高峰期。因在悬灌梁施工中卓有成效、在一公司有专干“悬”事之称的李俊杰从青藏高原匆匆来到了邕江边上。当黄总监带着李俊杰去广西吉泰投资公司汇报工作,说是大桥8号墩0号块要在9月底完工时,吉泰公司领导还不太相信:只有2个半月的时间,干得下来吗?李俊杰掷地有声地说:“就是脱一层皮也要把活干下来!”
回到项目部,李俊杰就把铺盖搬到了江北的8号墩(高塔)生活区。他们为每道工序设定节点目标,以工序时间卡控工期。8号墩0号块需要一次浇筑800立方米混凝土,受场地限制,泵车无法从陆路进入工地,走水路岸边水太浅船靠不了岸,李俊杰就组织十几个工人用了两天时间修建了一个临时码头,用船把2台混凝土运输车、2台泵车、2台发电机及一些小型材料运到了高塔工地,还增加了一个拌合站机组,解了燃眉之急。
在混凝土浇筑时,因为在泵送混凝土时泵管受力很大,固定不好就会损坏模板,李俊杰看到工地上放着一些暂时没有用的塔吊标准节,就灵机一动,将塔吊标准节作为泵管支架,“得动一点脑筋,才能想到这种方法。”陈文博赞许地说,“如果是坐在办公室里,那是永远想不到解决办法的。”
8号墩最终于9月28日完成了0号块混凝土浇筑,获得了30万元的奖励。
斜拉桥塔身施工中6米一节段,一节段有17层环向预应力索预埋在里面,“非常复杂,要很精心、很精细才行!”李俊杰说,“完成一层后,工人就下不去了,必须一次成功、一次成优!”
环向预应力索孔口定位安装最难,占用时间最多,一天只能干2层,17层得八九天才能完成,一个循环就得1个月,这对工期压力巨大的项目部来说实在是件让人烦恼的事。
针对这个瓶颈,项目部与施工队负责人、班组长开诸葛亮会,通过增加工人、24小时三班倒、完成节点目标就及时奖励等措施,将一个循环缩短到25天,最短只用了22天,大大减轻了工期压力。
最让试验室主任王洪生高兴的,还是C55高标号混凝土配合比的配制成功。
斜拉桥的锚索要张拉3次,这就要求悬灌梁混凝土在14小时内不能初凝,而一般混凝土5小时就要初凝了,为了达到延长初凝时间而不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目的,王洪生带领试验人员从2012年4月开始进行配合比试验,在近8个月时间里做了近300组试验,直到11月份才确定下来。
“主要困难是在广西找不到合格的粉煤灰,如果从湖南运来就比水泥还要贵。我们就想办法找其它材料代替,并模拟现场自然条件进行了数百次的试验,最终选定了当地的粒化高炉矿渣粉作为添加剂,各种指标都很好,终于解决了大难题。”王洪生笑着说,“如果配合比出不来,我们悬灌梁混凝土就无法施工了。”
项目部副经理王成合是位经验老道的管理人员,他竖起4根手指头说:“我们南宁外环3标项目部除了大冲邕江特大桥外,还有4个亮点。一是试验室、拌合站场地建设,被称为南宁外环“第一站”,在全区推广。二是那容互通区的钢筋集中加工场,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多次组织其它单位前来观摩。三是全线唯一的一座隧道——旧村隧道标准化施工和场外布置也是一大亮点,每次检查都要被表扬。四是那容互通梁场场地布置、规范化管理和梁体质量。我们采用模板漆进行模板处理,使梁体混凝土表面如镜子般光亮鉴人,前来检查和观摩的人员说,‘在全广西还没有这样亮的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