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9时58分,一个激动的声音响彻雅克夏雪山上空:“我宣布,雅克夏雪山隧道正式通车!”一时间,欢声震天,盼了三年,吉林省援建的重点项目、四川省灾后援建的最后一个攻坚堡垒——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雅克夏雪山隧道终于正式通车。当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传播着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听到时任黑水县县委书记克克激动的宣告,看到当地百姓期盼成真的欢乐,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四公司的建设者们无比欣慰,为了灾区百姓,为了央企的使命,他们坚守雪域高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神圣的使命
“雅克夏”在藏语中意为“牦牛都无法通过的地方”。雅克夏雪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与红原县交界处,全长2302米,隧道穿越的雅克夏雪山最高海拔达4743米,常年冰雪覆盖,每年封山长达8-9个月。从未在高原待过的人无法体会长期在高原生活的艰难。这里天气莫测,一阵滂沱大雨,气温立马降到零度,一会儿艳阳高照,暴烈的紫外线能晒掉一层皮,转瞬又会漫山飞雪、寒风刺骨;这里资源不足,缺水断电是常有之事,缺氧的环境就连沸水也只有八十多度,煮的饭常常是夹生的……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北而行,从黑水县城到工地,短短几十公里,海拔高度从2400米直升近4000米。初入夏的六月,工地却飘着小雪,温度直指零下,第一次到高原工地,吃了红景天就只能休息,强烈的高原反应让笔者深切体会到在高原坚持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艰难。在这里,我们的建设者们背负起了神圣的使命——完成灾后援建,造福黑水百姓。
援建是责任,援建是命令。2009年7月,项目人员跑步进场,当时成都是38度的高温,这里连10度都不到。巨大的反差、艰苦的环境考验着初来乍到的建设者:头晕耳鸣、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感冒咳嗽以及睡眠质量差等高原反应折磨着每个人;最低零下37.5℃的气温,莫测的天气导致的道路塌方、物资中断、断水断电挑战着每个人;进场二十余天,仅四天没有下雨,青草地一脚下去,就是淹没脚面的积水。进场之初,连司机在内仅有七个人,却要承担测量、营地布置、各方接洽等等诸多任务,而且没电、没水、没通讯,连营房都没有,一切都得靠自己。但他们却迎难而上,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说痛,吃住在临时租用的地方公路局道班内,没有水就从河里取水,没有电就用蜡烛照明。他们行走在高山之巅、溪流之旁,饿了,嚼一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饮一口清冽的泉水。白天测量,晚上整理资料,一点一滴如燕子衔泥一般完成了前期测量。很快,他们搭建了项目部营地,平整、填筑的施工便道和场地,开挖了洞门,进行了洞口防护,同时还协助兄弟单位完成了GPS测量等,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各标段的前列,在吉林省交通厅援建项目的四个参建单位里树立了样板,得到了业主高度评价,开工典礼就选在了中铁二十三局的工地召开。“我们是央企,帮助黑水人民进行灾后重建,大力改善他们的出行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不辱使命,我们必须坚持,为了当地百姓,我们保证,一定圆满完成援建工程!”时任项目经理范立平的铿锵话语道出了这个高原最高隧工程参建者们共同的心声,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艰难的鏖战
高原施工作业的艰难可想而知,困难一个接一个:成本不断增加——高原高寒缺氧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和设备工作效率较正常情况下平均降低50-60%,因身体不适,施工期间现场作业管理人员更换5000多人次,设备更换率100%,长时间的严寒气候更大幅增加了冬季施工成本;施工难度巨大——隧道地处龙门山脉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洞内围岩全部为Ⅳ、Ⅴ级围岩,岩体受地震影响,极度破碎,裂隙发育,地下水极为丰富,碳质页岩遇水极易软化、膨胀;施工进度缓慢——受环境限制,施工人员洞内连续作业最多只能4个小时,工期紧张,施工任务非常繁重……四公司的建设者却没有退缩,尽管大雪淹没了膝盖,寒风刺痛了脸庞,烈日晒伤了皮肤,他们却始终坚守于此,为了完成灾后援建、为了把党的关怀温暖送给灾区人民而默默奉献着。
工程历时三年,恶劣的环境导致工程推进波折重重。公司曾派副总经理杨冰勇兼管该项目。为了改善项目情况,一到工地,他就立即召集项目班子成员一起商量对策、部署方案,常常一谈便是几小时,原本就有严重胃病的他却常常三餐不定,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更是经常在工地和黑水县城两千多米的海拔落差间奔波往返,与业主、监理等协调沟通……在他的带领下,一度陷入困局的项目情况开始改善。2010年冬的一个深夜,杨冰勇正在思考着项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胃上一阵剧痛袭来,很快进入昏迷和休克状态,把同事吓坏了,连夜被送下山紧急就医,这次就医后医生严禁他再上高原工作。刚有起色的项目不能没有主心骨,年近五十、管理经验丰富的田永奎临危受命就任。这位在一线工作长达27年的老铁道兵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拼劲,带领着项目部全员渡过了寒冬、迎来了暖春,长期在高原劳心劳力的工作让这位身经百战的铁道兵病痛缠身,医生多次建议他回家休养,他却总说,没事,忍忍就过了!最终,他还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了这里。工期就是命令,面临隧道通车时限逼近的关键之时,田汉卿受命接任项目经理。2012年正月初五,家家团圆的日子,婚礼后的第三天,田汉卿就赶赴了工地。雷厉风行的他实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设备工作效率低,故障率高,就增加机械设备配置数量,全力确保施工正常推进;恶劣环境导致作业人员不稳定,就提前联系储备人力资源;围岩破碎施工难,就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施工工效低、进度慢,就多班组轮班作业抢工期,严格兑现目标奖罚制度提升作业效率……短短几个月,项目部各项工作进展迅速,月进尺达到90多米,于2012年6月13日顺利实现隧道贯通,比吉林省援建办计划工期提前了12天。作为从项目进场坚守至今的应届毕业生,以前生活在环境富足的大城市的李培均感受更深:“这是我毕业后第一个干的工程,我怀着很大的热情和干劲,刚来时条件非常艰苦、什么都没有,我曾动摇过;项目一度陷入困境时,我也曾动摇过。但我一看到灾区百姓期盼的眼神,就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定会好转的。现在,终于通车了,我的坚持是值得的!我为自己能战胜自我而骄傲,为公司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而骄傲!”
坚守的胜利
2012年6月16日,经过项目部全员日夜奋战,雅克夏雪山隧道终于贯通,四个月后,隧道正式通车。开工至今,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怀,吉林省省委副书记竺延风、时任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副省长钟勉等领导都曾莅临现场考察指导工作,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也曾进行采访报道。为全力确保该工程优质按期完成,四公司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司班子始终高度关注工程进展,四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荀国利,时任党委书记袁明贵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在人员安排、资金倾斜、技术支援等各方面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针对该项目的高施工难度,专门成立了雅克夏雪山隧道项目专家组,根据施工需要随时进驻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在集团公司的亲切关怀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项目部所有参建员工齐心协力,秉持着四公司“要干就干最好、要做就做最优”的宗旨,克服了极端恶劣的施工条件,不屈不挠地拼搏、坚守在这片高地。隧道通车,最兴奋的是那群在海拔3920米的高原上鏖战了三年的建设者们。他们当中有年近五旬的,也有二十出头的,有新婚不久的,也有初为人父的……正值新婚的项目经理田汉卿每天在工地奔忙,心思总围着项目转,甚至回成都办事就在家呆一晚也是电话不断,不得不面对家人的埋怨;兼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机关纪检监察部长赵其勇常常成都、工地两点奔波,就连春节也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总工王晓文,在孩子出生时忙碌在工地,在现场不慎右脚骨折,为了不耽误工期,仅休息了5天就又拄着双拐回到了工地;副经理安慧军是项目部从开工坚持干到通车的三个人之一,但三年的高原生活也让他的一些身体指标出现了异常;老铁道兵、作业队长崔党义在赶工时盯守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连晚上睡觉都不锁门,随时有事就随时处理;秦利娟、张雪霏,这两个年轻的女孩放弃了都市的繁华,先后坚守在工地,把热情和青春倾注在这片高原……他们在这里坚守着、奋斗着,只求不负公司使命、不负黑水人民的殷殷期盼、不负党的嘱托,建好一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
隧道通车了,这支“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中国铁军用双手打通了阻隔人们来往的障碍,确保马尔康和红原方向黑水县全年交通畅通,他们用青春、热情,甚至是身体的代价生动地诠释了“坚守”的意义,彰显了央企的社会担当,用高原之路把灾区人民和党紧紧联系在一起。